孔子教你如何做到“非礼勿视”
孔子教你如何做到“非礼勿视”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篇》)
这段对话记载了孔子对弟子颜渊关于“仁”的教导,其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成为了儒家思想中的经典名句。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境界。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不被外界的不良诱惑所影响。
“非礼勿视”的现代解读
“非礼勿视”中的“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包含了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干扰,比如网络上的不良信息、生活中的不良行为等。这些都可能影响我们的判断力,甚至导致我们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因此,“非礼勿视”教导我们要学会过滤掉这些不良的信息,保持内心的清净。
现代学者对“仁”的理解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李泽厚认为仁学思想可分四因素: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傅佩荣认为仁的主要内涵就是真诚。杨立华则认为仁是心灵的最高主动性实现。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仁”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规范来体现。
如何做到“非礼勿视”
在现代社会中,要做到“非礼勿视”并不容易。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界定“礼”的标准
在古代,“礼”主要指周礼,是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而在现代社会,“礼”更多地体现在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上。比如,不看色情暴力的内容,不听谣言和诽谤,不说伤害他人的话,不做违法乱纪的事。这些都属于“礼”的范畴。
克服外界诱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不良的内容,比如低俗的娱乐节目、虚假的广告、网络谣言等。要做到“非礼勿视”,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学会分辨信息的真假和好坏。同时,也要有自制力,不被这些不良的信息所诱惑。
培养内心的自制力
“非礼勿视”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培养自己的自制力。这包括:
培养良好的习惯:比如定期阅读经典著作,参加有益的社交活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不被外界的物质利益所迷惑。
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影响,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明。
实践案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践“非礼勿视”:
网络使用:不浏览不良网站,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不参与网络暴力。
社交场合:不参与八卦和谣言的传播,不谈论他人的隐私,保持礼貌和尊重。
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喧哗吵闹。
家庭生活:尊重长辈,关爱晚辈,保持和谐的家庭氛围。
结语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十六个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当今这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时代,让我们重温孔子的教诲,用“非礼勿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