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地中心: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创新引擎
国地中心: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创新引擎
2025年1月21日,随着推杆启动,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麒麟”在上海正式启用。这是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地中心”)与上海电气等企业合作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青龙”问世:国产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国地中心推出的“青龙”开源公版机堪称里程碑式的创新。作为国内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青龙”集成了多项前沿技术:
- 全身自由度达43个,最大关节峰值扭矩396N.m
- 快速行走速度可达9Km/h,具备稳健的地形适应能力
- 集成3D激光雷达、深度相机等多种感知传感器
- AI算力高达400Tops,支持5G、WiFi6等多模态交互
更值得一提的是,“青龙”采用了开放的硬件设计方案。其基于EtherCAT总线的底层驱动系统,提供了关节层控制接口,实现了对每一个关节的精确控制。这种开放性不仅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更为后续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标准引领:构建产业发展的规范体系
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国地中心还积极投身于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针对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标准缺失的问题,国地中心联合全国机器人标委会和全国人工智能分委会,构建了涵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完整体系。
其中,首个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国家标准《腿式机器人性能及试验方法》已正式发布,并在ISO TC299上完成了国际标准立项。此外,国地中心还牵头制定了《人工智能 具身智能 数据采集规范》行业标准,规范了数据集采集格式,为模型泛化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
产业协同:打造人形机器人创新生态
国地中心深知,要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仅靠技术突破和标准制定是不够的。为此,中心积极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技术落地。
以与上海电气的合作为例,双方自2024年3月起,就围绕核电行业的特殊应用场景展开联合攻关。针对核电产业的高风险作业环境,成功研发出首款适用于核电日常生产的专用人形机器人。该机器人已在2024年12月完成部署,能够高效完成巡检、上下料等任务,显著提升了核电制造过程的安全性和效率。
此次启用的“麒麟”训练场,更是国地中心推动产业协同的重要举措。训练场一期可满足100台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的需求,未来将逐步扩容至1000台。通过与上海电气、海尔集团等企业的合作,训练场将开发涵盖装备制造、汽车整车、家用电器等十余个行业的应用场景,为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数据支持。
未来展望:从“追赶”到“领跑”
随着“青龙”开源公版机的推出、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产业链合作的深化,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地中心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更在产业生态建设上走在了世界前列。
未来,随着训练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应用场景的持续丰富,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而国地中心,无疑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