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展上的引首章:如何正确使用?
书法展上的引首章:如何正确使用?
在书法艺术中,引首章虽小,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常钤盖在书法作品的右上角,既不能与文字直接接触,也不能距离过远。正确使用引首章不仅能提升作品的整体美感,还能体现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引首章的基本概念与作用
引首章,顾名思义,就是引导整幅作品的开始。它位于书法作品的右上角,既不能与文字直接接触,也不能距离过远。引首章的主要作用有三:
- 引导视线:引首章如同文章的序言,吸引观赏者目光,自然过渡到正文内容。
- 平衡布局:通过其形状和位置调整画面重心,使整体布局更加和谐。
- 提升艺术性:合适的引首章能为作品增添感染力,营造独特的艺术氛围。
引首章的使用规范
1. 大小适中
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应与题款字相等为宜,小一点亦可,不能大于题款字,大则不雅。如若款字细小,纸地逼仄,可用小联珠印,自显周到。一幅作品钤用大小不一的两枚印章时,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稳,避免头重脚轻之弊。倘属几人合作,几人印章大小亦应相当。
2. 形状选择
引首章的形状多为长方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避免使用方形以突出独特性。形状的选择应与作品的风格相协调,如工整秀丽的作品适合用长方形印章,而奔放雄健的作品则可选用不规则形印章。
3. 内容选择
引首章的内容应与作品主题相呼应,常见的有:
- 斋号类(如“墨香斋”)反映创作环境。
- 雅趣类(如“书痴”)展现作者情趣或哲理思考。
- 吉语类(如“吉祥如意”)表达美好祝愿。
- 年月类记录创作时间。
4. 位置安排
引首章应位于正文第一字或前两字的右侧偏上方,既不能与文字直接接触,也不能距离过远。如果作品中有题款,引首章的位置应与题款相呼应,形成视觉上的平衡。
名家使用案例分析
1. 邢侗《十七帖》
明代书法家邢侗的《十七帖》是引首章使用的经典案例。邢侗在摹刻《十七帖》时,不仅保留了原作的书法风貌,还一并钩摹了历代题跋和相关印鉴。其中,引首章的位置和大小都经过精心安排,与正文和题跋形成了完美的呼应关系,展现了高超的艺术品味。
2. 乾隆皇帝的御用玺印
清代乾隆皇帝对印章的使用尤为讲究。在他的御用玺印中,有一套“德日新”组玺,包括“德日新”引首章、“所宝惟贤”压脚章和“乾隆御笔”三方印章。这套组玺不仅在材质和工艺上精益求精,而且在使用频率和位置安排上都经过深思熟虑。例如,在台北故宫收藏的乾隆《御制诗文集》写本中,每一帧画像的右上角都钤盖“德日新”引首章,展现了乾隆皇帝对自我修养和治国理念的追求。
现代书法中的引首章使用
在现代书法创作中,引首章的使用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由于硬笔书法的普及,许多书法爱好者在使用引首章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印章风格:硬笔书法的线条特征以“瘦硬”为主,因此宜选用挺健、瘦硬风格的印章。硬笔楷书可选用印文工整的印章,行草书则宜选用印文苍劲的印章,隶篆则宜选用印文古朴的印章。
印章的大小和数量:因硬笔书法所用纸幅小,字体也小,因此硬笔书法所用印章,宜小不宜大,一般以8~10mm的印章即可。使用的印章过大,是目前许多硬笔书法作品普遍存在的问题。同理,同一幅作品使用印章的数量宜少不宜多,一般只需一方,最多两方(用两方印时,以一朱一白为佳)。对于作者,当然应多备几方风格不同的印章,以便选择使用。
印文的字数和内容:硬笔书法所用印章较小,所以印文字数宜少不宜多(一般只刻一个字即可),宜简不宜繁。印文内容,一般刻上作者的“姓”即可。有些作者落款时只署名不署姓,所盖印章也只是“名章”(无姓),这样即有重复感,又不能完整地表示出作者的姓名。倒不如落款时署名,再盖上一个字的“姓”章,这样落款有名有姓,有字有章,可谓相得益彰。
起首章:硬笔书法,由于受字幅限制,一般不必使用起首章。
结语
引首章作为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规范和艺术价值不容忽视。通过合理运用引首章,不仅能提升作品的视觉效果,还能展现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无论是传统书法还是现代书法,正确使用引首章都是每位书法爱好者必备的技能。希望本文能为书法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大家在创作中更好地运用引首章,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