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黄色预警下如何保护劳动者健康?
高温黄色预警下如何保护劳动者健康?
2024年8月8日,深圳市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黄色预警,提示公众注意防暑降温。在持续的高温天气下,户外工作者面临着巨大的健康风险。根据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柳艳香的介绍,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的天气可被称作高温天气,而连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则被称之为“高温热浪”或“高温酷暑”。
在高温天气下,户外工作者面临多重健康威胁。高温不仅会导致中暑、脱水等直接健康问题,还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急性发作。特别是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户外作业人员,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健康风险更高。
为保障高温天气下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国家和地方层面都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定。根据《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期间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当预报气温达到40℃以上时,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37℃以上、40℃以下时,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35℃以上、37℃以下时,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
发放高温津贴:用人单位应当向从事高温作业的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以江苏省为例,高温津贴标准为每月300元,支付时间为6月至9月。
提供防暑降温设施:用人单位应当在高温工作环境设立休息场所,为劳动者提供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不得以发放钱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温饮料,也不得以防暑降温饮料充抵高温津贴。
健康检查:在高温天气来临之前,用人单位应当对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心、肺、脑血管性疾病、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身体状况不适合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者,应当调整作业岗位。
对于建筑行业等特殊行业,还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防护措施。例如,建筑工地应设置遮阳棚、休息室等临时设施,配备清凉饮料和防暑药品。同时,应加强现场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中暑等突发事件。
在高温天气下,劳动者也应加强自我防护。要关注天气预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高强度作业。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果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工作,到阴凉处休息,并及时就医。
高温天气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用人单位应严格落实相关防护措施,劳动者也应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高温天气带来的健康挑战,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