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空经济:无人驾驶路线引领产业新趋势
中国低空经济:无人驾驶路线引领产业新趋势
2024年8月9日,以“低空创享未来”为主题的21世纪低空经济发展论坛在江苏无锡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无锡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政府机构负责人,共同探讨低空经济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论坛上,工信部装备中心艾迪研究总监、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金伟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与美国和欧洲不同,中国在低空经济领域选择了无人驾驶的发展路线。这一战略选择体现了中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创新思维,也反映了全球低空经济发展的不同路径选择。
中国选择无人驾驶路线
金伟表示,美国和欧洲在低空经济领域主要延续有人驾驶的技术路线,这与它们在传统通用航空领域的优势密切相关。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通用航空产业体系,约44万架通用航空器中,35万架集中在北美和欧洲,其中美国的通用飞机制造、航空器交付量和飞行员数量均居世界首位。欧洲在喷气公务机、涡桨飞机和直升机的交付量上也占据重要份额,相关航空发动机和航电设备制造商在全球市场中具有垄断地位。
然而,美国和欧洲在发展先进空中交通(AAM)时,仍面临传统飞行员和管制员工会力量的制约。这些因素促使中国在低空经济领域另辟蹊径,选择无人驾驶路线作为突破口。
中国无人机产业的全球优势
这一战略选择已经初见成效。数据显示,中国在无人机领域已建立起显著的技术优势。目前,中国具备多载重、多构型、多用途无人机的研发设计和批量生产能力,民用轻小型无人机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2023年,中国无人机整体市场规模已达到约1500亿元。
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领域,中国企业的表现也十分亮眼。根据SMG咨询公司的最新报告,在市场融资、业务团队、核心技术、取证进度和生产制造五个维度的综合榜单中,亿航和峰飞两家中国企业已跻身全球前十一。
政策支持与未来发展
中国政府对低空经济给予了大力支持。2023年10月,四部委发布的《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明确提出,小型航空器以电动为主攻方向,建立统一的空地智联管理平台,打造低空智联网。到2025年,电动通航飞机将投入商业应用,eVTOL实现试点运行。
《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进一步提出,到2027年,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将在城市空运、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实现商业应用。专家预测,低空经济将在2027年至2035年间迎来产业爆发期,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商业化应用前景与挑战
尽管前景广阔,但低空经济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基础设施建设、监管规则制定、技术创新突破、产业链协同发展和安全保障等问题亟待解决。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向锦武指出,随着无人机、北斗导航、5G通信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低空经济已迈入应用普及阶段。但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需在低空安全保障、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持续发力。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正在从“0到1”的孕育期向产业化阶段迈进。电动化趋势和智能网联技术的融合,有望重塑生产关系和商业生态。中国选择的无人驾驶路线,不仅体现了技术优势,更可能成为未来低空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随着政策的持续支持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低空经济有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