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玉融文史】祖籍福清:林则徐青少年时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玉融文史】祖籍福清:林则徐青少年时期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a/786863161_121124386/?pvid=000115_3w_a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他一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许多贡献。他的成长经历,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在福州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对他日后成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详细叙述林则徐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历程。

林则徐,字元抚,后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侯村退叟、七十二峯退叟,瓶泉居士、栋社散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祖籍福清。林则徐一生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许多贡献,作为我国近代史上的杰出爱国者和民族英雄,这与他青少年时期在福州的成长进步分不开的,本文就此作个叙述。

刻苦读书与研究

林则徐读书很早,四岁就入罗氏私塾,当时,其父林宾日把他抱在膝上,“自之无以至章句,皆口授之”。七岁时,开始学作文章,当时有人认为太早,其父林宾日则认为:“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室,此教术之因材西施者耳”。十岁时,林宾日被邀聘到福州北郊西园村当吴超宗,吴超举两兄弟的私塾教师,林则徐随父同往,与吴超宗、吴超举一起先在吴氏祖居的书斋里读书,后因学生增多,移到贤南岑的一群古建筑里读书。十一岁,林则徐到升山聂氏祠堂读书。十二岁,他跟随父亲,就学于文笔书院。在这段时间,林则徐在父亲的诱导下,进步很快。传说林则徐幼时,有人试他的才学,“出对云:‘鸭母无鞋空洗脚’,则徐回答说:‘鸡公有髻不梳头’”。还有一次,老师带学童游鼓山绝顶峯,老师出“山”“海”二字,叫学童们各做一对七言联句,林则徐最早回答说:“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峯”。这说明林则徐小时就很聪明,善于思考问题。同年,林则徐岁试中佾生。十三岁,林则徐参加科试中秀才。其应试之作《仁亲以为宝》,后来被同学梁章矩收入《制义丛话》卷十七中,大为推崇。随后,林则徐入鳌峯书院读书,一直到二十岁中举人为止。

鳌峯书院(在今鳌峯访)是康熙四十八年由张伯行所创建,当时为福建最高学府。林则徐入该书院时,山长是郑光策,此人是进士出身,讲究气节,法重经世有用的学者,他为人正直,愤于吏治腐败。他主讲鳌峯书院时,“勤于启迪,严而有法”,而使“人才奋发”。他指导学生的宗旨是“以立志为主,谓志定而后教有所施”。林则徐在山长郑光策的引导下,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他研读的范围极广,有儒家经典以及朱熹、陆九渊、王阳明诸人之作,亦有(老子)、《韩非子》、《庄子》,有《史记》、《汉书》等史籍,还有历代诗文集、笔记、佛经,医书及书法碑帖等等。他在读书时善于动脑动手,写有读书扎记,后人把它名为《云左山房杂录》。此时,林则徐从博览群书中,吸取了经世致用之学的文化养料,眼界大为开拓,培养了言行一致的优良作风。

林则徐在鳌峯书院里还结识了同学梁章矩、廖鸿荃等人,获得了互相切磋之益。同时,林则徐还通过父亲林宾日认识了著名学者陈寿祺。陈是一个对汉学、宋学都有相当造诣的学者,而且还对当时具有某些维新趋向的今文遗说有所研究。林则徐同他交往密切,不仅研讨学术,而且还交流政治见解。这些对林则徐日后的政治实践活动产生有一定影响。

嘉庆九年,一十岁的林则徐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这时,他的才能大受乡人的重视和推重。如乡前辈林芳春赞扬说:“陈恭甫、梁紫林乃福州之宝贝,继此其元抚呼?”“甲子榜一个林则徐竟是福州一活宝。”“林元抚诸般都会,真是活宝,定为出色翰林。”“同乡若陈恭甫、梁芷邻、林石麟俱可望”。随后,林则徐还三次赴京参加会试,终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四月二十七日以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中进士。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