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二战中的性别政治:从战场到后方的复杂交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二战中的性别政治:从战场到后方的复杂交织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9598

1941年,列宁格勒的年轻苏联女性排成一列前去参加民兵部队,准备对抗入侵的德国法西斯敌人。(底图图源:SPUTNIK/Alamy)

拥有“二战研究第一把交椅”美誉的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沃夫森历史奖得主李察·奥弗里(Richard Overy),2021年推出汇聚其40年研究心血的《二战:帝国黄昏与扭转人类命运的战争》,中文版近日将在台上市。二战是理解近代史、国际政治,甚至现代社会样貌避不开的山头,各式各样的书籍以不同面向讨论着它。《二战:帝国黄昏与扭转人类命运的战争》议题涵盖战争中的政治、军事、经济、道德、民防、心理与法律,更试图跳脱“欧战为主、太平洋战场为辅”的西方传统叙事,代之以广纳亚洲与欧美的全球史视野,同时扬弃“善良民主国家对抗邪恶法西斯极权”的简单二分法框架,看见这场史上最惨烈战争背后的复杂与细致。中文版特别收录附有14页地图、18页人名地名中英对照表以及5篇专文的别册,方便台湾读者参照并快速进入本书的讨论框架。本文为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文所撰写的文章,Openbook阅读志抢先刊登,以飨读者。

战争历史经常充满宏大的军事、国族与科技竞逐之阳刚叙事,而在《二战:帝国黄昏与扭转人类命运的战争》这本书中,镜头不只聚焦于前线的战场,更涵盖了后方的军事动员。2022年乌俄战争开打以来,转变了人们对于当代战争的想象,不仅是在各式传统与非传统的侵略模式的混合,也包含了大量的女性军人从军至前线作战。

事实上,军事与性别一直存在孪生且矛盾的交织关系,一方面,女性被视作战时最脆弱的一群,承受性化暴力的攻击,另一方面,女性在危急时刻又被捧为民族与文化的英雄,承担着国家的荣耀与文化传承。这两者分裂的性别与军事叙事实则都仍含有父权主义的投射,将女性置入于战争中的极端角色。若是要了解军事动员与性别政治的交错发展,《二战》提供了更全面且平衡的图像。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当代无论在地缘政治、军事科技,以及社会文化上都是无比巨大的,更重要的是,它也意外地促成了第二波女性主义的发展。这个历史的发展与战时的人力动员策略有相当大的关系,本书指出,二战所动员的资源与人力的规模史无前例:1930年至1945年之间,主要参战国即投入了超过9000万名男女士兵,若包含全世界的人数,则超过1亿2000万。庞大的前线人力需求也意味着后方的巨量劳动力空缺,从武器、能源、军用食品与衣物,等等,工厂的庞大人力需求促使父权文化贬低女性能力的各国,开始动员这一块长期被视为只适合做生殖与养育劳动的人口。


We Can Do It!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张美国宣传海报,但这张海报在战时并不常见,是80年代才重新发现并作为宣传女性主义的工具。(图源:wikipedia)

除了苏联之外,各国征召女性入伍至前线作战的仍属少数。在1942年至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被视作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事之一,德军集结兵团攻占了苏联之下的斯大林格勒,双方进入激烈的巷战,为了防锁德军的攻势,苏联派出第一独立妇女志愿步枪旅,也运用了大量女性至反空袭的高射炮炮兵,对于主张女性只属于家务之传统性别观点的纳粹,苏联女兵的形象成为冬日艰难战事中的另一大冲击。

不过,如本书所述,这种传统的意识形态在战争中也被逐步松绑,在二战的“总体战”想定下,德国女性被视作应该与男性一样负起延续种群的职责。德国武装部队征召了大约50万名女性担任国防军妇女辅助人员,负责处理军事上的通信、文职,与行政部门的业务。

对于同盟国的民主国家成员,在人力所需的急迫下,也不得不放宽本来前线军力中的性别限制,她们被派入美国与英国之陆海空部门,却又要面临各式的歧视与阻挠,比如,有人认为女兵只能被女性军官指挥,或者女性空军只被给予老旧或性能不佳的飞机进行目标训练,甚至服役期间身亡时,因为空军被视作男人的职业,而在临终之际都无法取得军人身份。


苏联于二战期间就拥有少见的全女性飞行员轰炸机团:近卫夜间轰炸航空兵第46塔曼团,二战德军称呼他们为“夜袭魔女Nachthexen”。他们操作老式过时的双翼飞机执行任务。(图源:wikipedia)

对女性的不公平处置,并未因为战时的动员而得到全然的翻转,而是一种“不得已”下的处置。也因此,当二战结束,进入漫长的冷战,美国社会尤其回到更加保守的性别状态,倡导“男主外,女主内”的核心家庭。而战后的失落、焦虑,以及不平等,逼出60、70年代的“女性自觉团体”,集体地上街挑战父权系统的迫害。

女性除了首次大规模地出现在前线,二战的总体战设定,也产生了当代的“民防”系统。二战相较于一战,出现了轰炸机的新型武器,“空袭”不仅是一种摧毁敌军军事能力的战术,更是一种扰乱民众心理上的策略。德军对英国从1940年至1941年的大轰炸,遍及英国的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以伦敦受创最为严重,估计有四万多人死亡,超过十万多栋房屋遭到损毁。

德军的战略,催生出首次由政府制定的完整民防措施,将平民纳入战争准备的一环,赋予他们保护社区的职责,除了建立社会的韧性,更是通过大规模地动员来将战灾降到最低。英国中央政府在各地建设防空洞,并在“伦敦大轰炸”期间,制作了呼吁民众“保持冷静,继续前进”(Keep Calm and Carry On)的海报,在当代英国的大街小巷,仍是相当流行,甚至成为一种当下焦虑时代下,象征伦敦精神的诙谐指标。

“保持冷静并继续前进”海报的原件,位于诺森伯兰郡的一间书店。(图源:wikipedia)

《二战》指出,在像是英国和美国等民主国家,民防通常为志愿役,许多民防部队由女性志愿者加入消防队、紧急救护、空袭警报员,以及防空洞管理员,等等,在各地维持民生并且稳定民心。而相对采取强制役的日本、德国与苏联,在二战时则是出现最大规模的民防组织,征召平民担任民防职务,应对空袭、毒气攻击,以及轰炸后的紧急救援等等。二战不只是让前线与后方的界线进入灰色地带,更是模糊了军人与平民的分别,全球程度的人力与资源调度,也让固有的传统性别角色暂时松动。

自从2014年俄军入侵克里米亚,并且在2022年全面进攻乌克兰后,北欧与中东欧的各国也都拉起警报,二战所带来的巨大创伤,成为当代的借镜。冷战后多数人认为已经终结的战争历史,正以更快速、更复杂的方式进行着。挪威、瑞典,以及丹麦三个民主国家,也在近年内更改兵役制度,增加战备,甚至相继将女性纳入义务役制度。二战给我们的课题,即是军事与性别绝非毫不相干的概念,重要的问题不是该不该纳入女性,而是如何给予已经在战争中的女性平等对待。

即使人们赞扬勇敢参战的乌克兰女兵,国际关系女性主义者辛西娅·恩洛(Cynthia Enloe)也分析了乌俄战争对性别的影响。长期下来由于性别薪资不平等所造成的问题,在战时不仅被扩大,甚至加剧摧毁女性与其他弱势者的社会福利网,而俄罗斯军队以性侵作为国族的侵略武器,也使得乌克兰家中的创伤压力和家暴状况剧增。这些长期被放在幕后的性别端倪,都藏在历史的细节之中。

《二战》给我们的警惕是,我们不能只是歌颂前线女性军人的勇气,因为这样的论述忽略战争中所延续的性别不平等,若要追寻真正的性别正义,更需要了解战争与性别权力运作的矛盾全貌。在面对敌军不断加剧的威胁之下,台湾更是必须在平时建立完善的性别意识与制度,减低不平等所造成的风险,这些准备都将有助于台湾整体的防御,成为真正具有韧性的社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