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舜钦笔下的沧浪亭:诗意与美景共存
苏舜钦笔下的沧浪亭:诗意与美景共存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一位被贬的诗人,在苏州城南的一片废墟上,建起了一座亭子。他取《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意境,将亭子命名为“沧浪亭”,并自号“沧浪翁”。这位诗人,就是苏舜钦。
苏舜钦,字子美,梓州铜山县(今四川省中江县)人,生于开封。他年轻时就以文章知名,与穆修一起提倡古文,比尹洙、欧阳修等开始提倡的古文运动都早。然而,因支持范仲淹推行的庆历革新,苏舜钦遭到御史中丞王拱辰的弹劾,被削籍为民。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来到了苏州,建起了沧浪亭。
沧浪亭占地一公顷余,布局开敞自然,巧于因借,将园外萦回之葑溪纳入园景。临水处建复廊,以漏窗通透内外景物,使内外山水融为一体。这种“未入园先得景”的设计手法,在苏州众多园林中独树一帜。入园后,横亘东西的土丘上,箬竹丛生,古木森郁,极富山林野趣。堂馆轩榭环山而筑,多集于山南,与水辉映,自成院落,别具一格。
苏舜钦在《沧浪亭记》中,深情地描绘了这座园林的美景:“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也。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园林的自然之美,更流露出苏舜钦在其中的闲适心境。
然而,沧浪亭对于苏舜钦而言,不仅仅是一个避世之所。他在《初晴游沧浪亭》中写道:“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这首诗,展现了他在园林中感受到的生命力与和谐。在《夏意》中,他又写道:“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这些诗句,无不透露出苏舜钦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他在沧浪亭中寻找到的内心宁静。
苏舜钦的诗文,不仅描绘了沧浪亭的美景,更寄托了他的理想与情怀。他在《感兴》中写道:“诗之作,与人生偕者也。人函愉乐悲郁之气,必舒于言。”在《石曼卿诗集叙》中,他又说:“古之有天下者,欲知风教之感,气俗之变,乃设官采掇而监听之,由是弛张其务,以足其所思。”这些观点,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主张,也反映了他在沧浪亭中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如今,沧浪亭不仅是苏州的重要景点,更是古代文人墨客情感寄托的地方。它见证了苏舜钦的坎坷人生,也承载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站在沧浪亭中,仿佛还能听到苏舜钦的浩歌,感受到他那份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文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