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里的那些感人亲情瞬间
年夜饭里的那些感人亲情瞬间
在一座古老宁静的小镇,生活着福伯一家。除夕之夜,面对强盗的威胁,他们依然坚持准备年夜饭。就在这时,一位神秘老人的出现,不仅赶走了强盗,还留下了一个关于年夜饭关门的秘密:每年吃年夜饭时关上大门,就能把财运和幸福关在屋内,将灾难和邪恶挡在门外。这个故事,如同一颗温暖的种子,在福伯家生根发芽、世代相传。
在广东江门,陈女士正忙着准备年夜饭。对她来说,春节不仅是家人的团聚,更是一场传统与亲情的盛宴。
“以前啊,买新衣服的机会真的不多。”说起儿时春节这个话题,陈女士娓娓道来,“所以我总是早早就央求爸爸妈妈买好新衣服,然后一遍遍地拿出来摩挲,就盼着新年那天穿上。”除夕之夜,她整夜都盼着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想着穿新衣、收红包,心里兴奋极了。
陈女士一直坚持春节传统,“除夕的团年饭、初一的斋饭,这些都不能因为偷懒而简化,不然年味会一年比一年淡。”她细数起来,“团年饭的菜肴得有八个,比如鸡鹅、猪脚、发菜等,其中有一道是甜酸的。而初一的斋饭,则要准备六个素食,如腐竹、粉丝、白菜等。”
她笑着说:“跟我小时候一样,孩子们现在也是特别期待团年饭,爸爸斩鸡的时候,他们都会围在旁边,等着吃鸡腿鸡翅,那画面真的很温馨。”
如今,陈女士会带着孩子们一起迎接春节,比如贴春联、窗花,打扫卫生、洗车等。她还特别重视亲情的维系,“我带着孩子走亲戚,即使是远房的亲戚也要争取见一面。否则,这份亲情就会慢慢淡忘、消失”。
在湛江雷州,莫女士正和家人一起准备年夜饭。虽然远离家乡,但她依然保持着家乡的春节传统。
“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村里的鱼塘都会捕鱼,然后按人口分给每家每户。大鱼会拿回家做成腊鱼或烤鱼,而剩下的小鱼小虾,我们小孩就会下去捕捉,回想起来真的特别开心。”莫女士说。
除了分鱼,村里的春节气氛也特别浓厚。春节期间,村里会举行“下火海”等祭祀仪式。“村里的男子赤着脚,甚至嘴巴咬着烧红的犁头,在火堆中穿行,现场火光冲天,观众们都看得心惊胆战,但表演者却安然无恙,这让我们感到非常神奇。”莫女士说。此外,村里还会举行盛大的飘色活动,小孩子要早早起床化妆,穿上漂亮的衣服,扮演成孙悟空、观音菩萨、穆桂英等传统角色。然后,他们会“凌空”站立在装饰华丽的“色柜”上,被大家推着走街串巷,接受大家的祝福和赞美。“我也参加过,真的印象深刻。”莫女士笑着说。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还会制作“叶搭饼”。先把糯米泡一个晚上,然后捞起来晾干水分,磨成粉,再加入花生米、椰子丝、芝麻、冬瓜糖等馅料,最后用菠萝蜜叶子盖上蒸熟。这种饼香甜可口,深受大家的喜爱。
然而,现在莫女士和家人来到江门打工,回乡参加年俗活动的机会就少了许多。但她常常跟孩子们说:“这些传统习俗都是祖辈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我希望你们能了解并珍惜它们。
在广西南宁,谢女士正和家人一起准备年夜饭。虽然身处城市,但她依然保持着家乡的春节传统。
小镇的节日气氛十分浓厚,会举行庙会、舞龙舞狮、唱山歌等活动。“我和小伙伴会在街上玩耍,一起等到晚上12点,然后在院子里放烟花。看着大街小巷满满的烟火气息,真是年味十足。”谢女士笑着回忆。
除夕,家里的年夜饭总是格外丰盛 。谢女士说:“父母忙碌着准备各种菜肴,鸡鸭鱼肉每桌必备。而包粽子也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习俗 ,粽寓意‘ 年年高升’。全家人围坐在一起 ,感受着团聚的温暖和幸福。”
谢女士还提到,家乡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比如初一晚辈会给长辈拜年,初二女婿会给岳父母拜年,初三初四是出嫁女带着孩子回娘家拜年的日子。拜年时,会带上鸡、粽子、烟酒等礼物。
然而,谢女士也感叹现在年味淡了很多“。现在的孩子过年都是窝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很少出去串门、拜年。”谢女士说“,我会带着孩子一起包饺子、包粽子,一起放下手机、走亲访友,去感受那份纯真与美好的春节氛围。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春节这个最重要的节日里,我们是否应该放下手机,真正地陪伴在家人身边?
首都文明办日前发出“文明过大年”倡议,希望市民能“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干干净净、清清爽爽;顺顺利利、平平安安”过大年。其中特别提到,“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温馨时刻,也是增进亲情友情的黄金时机。暂时放下手机,与家人围坐,包包饺子、唠唠家常、看看春晚,让灯火可亲成为定格岁月静好的甜美瞬间。”
对于很多市民来说,手机须臾不可离身。平时家庭聚会,总喜欢说两句就看看手机;有些孩子更是机不离手,在家族聚会时不抬头、不说话,完全沉浸在手机世界。哪怕是年夜饭时,各自刷手机的场景也很常见,过去那种团团围坐、把酒言欢的场面逐渐异化。
近日,其他省份的文明办也发出倡议,希望大家在春节期间“放下手机,回归生活”,甚至倡导“放下手机,从年夜饭开始”,体会久违的真正意义上的“家人围坐烟火可亲”。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相对饭桌上一些不熟的亲戚、尴尬的话题,手机提供的消遣更为有趣。前些年,互联网大厂推出的各种“集五福”“抢红包”等春节游戏已经形成一种模式,让一家老小抱着手机狂点成为新的年味。更何况如今的社会话题基本通过手机触达到每个人,久不联系、生活圈子完全不同的亲友,如果从手机上找到共同话题,发起一段有趣的闲聊,也是挺好的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春节团圆的场合,甚至在吃年夜饭之际,埋头刷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年轻人宁愿自顾自地玩手机,也不愿同长辈亲朋聊聊天,以至于有人揶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虽然手机在生活中不可或缺,但无论如何,手机无法取代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无法承载线下世界的亲情、友情、爱情。
其实,提倡放下手机,并不是让大家机械教条地从字面去理解并执行,而是通过这种形式来破除对于沟通的抗拒、对于亲情的不珍惜。虽然有些年轻人对年夜饭、家庭聚餐缺乏兴趣,但假以时日,心里怀念的还是亲情的某个瞬间;年夜饭餐桌上的某句闲话,回忆起来都会格外温暖。珍惜当下,说的就是珍惜和亲人团聚的时刻,要尽量多地留下属于自己的记忆。这才是独一无二的体验,是手机里任何网游、任何趣闻都无法替代的。
网络改变生活,但网络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人。有些话必须当面聊才能有温度,有些情感只有围坐一起才能表达。对老人来说,春节阖家团圆之时,总是期待和晚辈一起说说家常。尤其是在除夕夜的饭桌上,放下手机陪伴老人,既是对老人应有的关怀,也可以让年夜饭更温馨。
“放下手机,让灯火可亲成为定格岁月静好的甜美瞬间”,是一种善意的提醒,让即将吃年夜饭的你我他,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节日、看待亲人、看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