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醒狮: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南海醒狮: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2023年年末,广州市文化馆内锣鼓喧天,来自广州、佛山、香港、澳门等地的狮队正在角逐狮王桂冠。这场青少年醒狮表演赛,不仅是一场技艺的较量,更是岭南醒狮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
从南海起源到岭南明珠
醒狮,作为中国南派狮舞的代表,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据史料记载,醒狮最早出现在南海县,与中原移民南迁密切相关。当时,村民们用彩纸和布绘制狮子形象,借助锣鼓声威吓怪兽,成功驱逐了侵扰的“涟兽”。从此,狮舞成为驱邪避灾的象征,逐渐演变为传统节庆和民间喜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山醒狮原名为瑞狮,意为吉祥如意,是佛山民间的庆祝方式。直到鸦片战争的战火蔓延到南方,因为“瑞”字方言谐音“睡”,具有民族忧患感的佛山人便将其改为“醒狮”,从此,“有华人之处,必有醒狮”,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醒·狮》的创新演绎
近年来,醒狮文化在现代艺术形式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剧巧妙融合了南狮、南拳等南粤文化符号,通过舞蹈化设计,成功将武术动作转化为舞蹈语汇,极大地拓展了民族舞剧的表现能力。
舞剧在叙事和抒情上都展现了高水平的艺术创造力。编导钱鑫、王思思在创作中充分吸收了南粤文化中多元化的民间艺术、传统艺术要素,突出了南狮的典型性动作造型。比如,一个主题动机在全剧中反复充分地变奏、演化,不断推动其与舞剧发展思维的缠绕和前进,顺利完成了全部使用民族民间风格语汇进行戏剧叙事和抒情的创作理想,丝毫不显局促。
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纽带
醒狮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传承和发展,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凝聚力。据统计,在广州从事醒狮表演的人数(不含在校学生)超过1万,其中非职业醒狮队员人数就有8000多人。这些醒狮传承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各有其本职工作的劳动者,这一点可以追溯到清代广东醒狮的主要传承组织——武馆。
广州工人醒狮协会成立于1985年元旦,是全国首个醒狮社团,且不断创造出数个“全国第一”,包括创立全国第一支青少年醒狮队、组建全国第一支女子醒狮舞龙队、出版全国第一本《醒狮竞赛规则》等。赵继红还对工会管理下的醒狮进行了一体化改造。以往民间的醒狮后脑上,往往写着流派和团体名称,但他们协会的狮头上既没有流派,也没有协会名称。赵继红的儿子、广州工人醒狮协会现任会长赵伟斌告诉记者,父亲连“赵家狮”也不提,因为他认为“舞狮是一种民间艺术,最多有南北之分,不该有以往武术常有的门派之争”。
醒狮文化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纽带,凝聚着湾区人民的文化认同。在岭南地区,醒狮的传承向来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根据广州市龙狮协会2022年的调研数据,在广州从事醒狮表演的人数(不含在校学生)超过1万,其中非职业醒狮队员人数就有8000多人,远超职业醒狮队员人数。由此可见,广东醒狮的传承者很大一部分是各有其本职工作的劳动者。
展望未来:让醒狮文化薪火相传
醒狮文化在新时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醒狮文化迎来了国际传播的新机遇。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人才流失、老龄化等传承困境。要让这一传统文化瑰宝继续发扬光大,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我们期待,通过不断创新和传承,醒狮文化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凝聚华人华侨的文化纽带,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