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南湖:生态修复让“母亲湖”重焕生机
嘉兴南湖:生态修复让“母亲湖”重焕生机
南湖,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是海盐塘、平湖塘、嘉善塘等多条河流的交汇处。近年来,嘉兴市持续推动南湖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改善了南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全方位生态修复工程
2016年,嘉兴市通过《嘉兴市南湖保护条例》,为南湖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2018年起,嘉兴市投资2.68亿元,启动南湖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探索“先水养草,后草养水”的生态修复模式。
先水养草:入水降浊提质
针对南湖“水系通、换水时间短、水质浑浊、积淤厚、生态系统弱”的特点,工程团队构建了水动力模型和水质模型,模拟测算南湖换水周期和水质变化趋势。通过测算,在南湖建设6处入湖控水设施,通过建设拦河闸坝,对进入南湖主湖区的水进行过滤降浊,全面提高水体透明度。在此基础上,改造南湖水下地形,为水草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后草养水:构建水下森林
根据水质特点,陆续在南湖抛投多种水生植物,打造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水下森林”。如狐尾藻、伊乐藻等耐污能力强,为其他沉水植物提供基础条件;刺苦草、马来眼子菜等作为优势种,进一步助力净化水体。同时,考虑到生物多样性,选取了矮生苦草、微齿眼子菜等伴生种,并投放5.6吨底栖动物螺、贝、蚌等水生动物,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数字赋能:实现长效监管
基于大数据平台、地理空间库、物联网技术,整合南湖水域及汇流水域、水环境质量监测、水文钢坝实施监控等数据,构建一张图的水务综合信息可视化平台,实现对南湖水质、水文的实时监测,精确跟踪水质数据,预测变化趋势,及时预警防范,确保南湖水质的长期稳定。
显著成效:水质提升,生态恢复
经过持续治理,南湖水质已达到湖库Ⅲ类水平,湖区沉水植物覆盖率达到25%,修复面积已达14.8万平方米,占水域面积的28.5%,透明度达到0.8米以上,较治理前的20厘米提升至30厘米。恢复湖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创造水面绿意点缀、水底水草悠悠,“水下—水面—岸边”三者协调的优美景观。
经验启示:平原水网湖泊保护修复的典范
南湖美丽河湖建设通过外源截污、水量调控、内源清污、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湖区水体流速和更新速率,构建稳定的水生态系统,有效破解了水体流动性差、生态系统退化导致的水污染问题,为平原水网地区湖泊保护修复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