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广东塑料产业双雄:规模优势显著,创新驱动发展
浙江广东塑料产业双雄:规模优势显著,创新驱动发展
2024年上半年,浙江和广东两省塑料制品产量合计超过128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我国塑料产业发展的双引擎。两省不仅在产量上领跑全国,更在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方面树立了行业标杆。
规模优势显著,两省塑料产业并驾齐驱
从企业数量上看,广东现存近77万家塑料制品相关企业,位居全国第一;浙江紧随其后,约有60万家相关企业。在产量方面,2023年广东塑料制品产量1450.69万吨,占全国19.37%,浙江产量1295.51万吨,两省合计产量超过全国三分之一。
两省塑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完善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市场体系。广东作为全国塑料产业链最齐全的省份,涵盖了化工原料、机械设备、模具制造等多个环节;浙江则以塑料薄膜和包装制品为特色,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2%和15%以上。
产业特色鲜明,差异化发展优势互补
广东和浙江的塑料产业虽然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各自的发展重点和优势领域有所不同。
广东在玩具用塑料、高端电子材料及日用品塑料制品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以佛山为例,作为广东省内塑料制品生产的重要城市,其产量占比超过四成,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塑料制品生产地区之一。广东的塑料产业以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特别是在改性塑料和高分子新材料领域,拥有一批领军企业。
浙江则在塑料薄膜和包装制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余姚“中国塑料城”汇聚近千家经营企业,交易品种达4000余种,成为全国最大的塑料专业市场。浙江的塑料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基础,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方面走在前列。
代表性企业和园区: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两省塑料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批代表性企业和特色园区的支撑。
广东佛山的塑料产业集群尤为突出,2021年塑料制品产量达到578万吨,占全省产量的38%。顺德华民塑料厂等企业成为行业标杆,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广东拥有金发科技、银禧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在改性塑料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
浙江的塑料产业则以宁波和台州等地为代表。宁波市有超过16万家相关企业,位居城市榜首。台州的“蓝色循环”模式更是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的典范。
创新驱动发展,绿色转型引领未来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保挑战,浙江和广东都在积极推动塑料产业的转型升级。
浙江注重环保,推进“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通过建立全覆盖的收集体系和智能化的回收网络,有效解决了海洋塑料废弃物的分散收集难题。目前,台州等地已设立17处“小蓝之家”分拣暂存点,沿海镇村群众六千余人、海上船只一万余艘主动参与海洋塑料垃圾收集。
广东则致力于推动塑料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佛山市塑料产业正在加快向高效益、高质量方向转型提升。例如,顺威精密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产量增加40%,人员减少40%的显著成效。
展望未来,浙江和广东的塑料产业将继续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引领我国新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两省的协同发展,不仅将推动塑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