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解码游戏沉迷:从心理学视角看孩子为何深陷其中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解码游戏沉迷:从心理学视角看孩子为何深陷其中

引用
搜狐
10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61724966_121102889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780397
3.
https://www.sohu.com/a/763693430_121106991
4.
https://www.sohu.com/a/848911366_122160945
5.
https://www.3dmgame.com/news/202501/3912326.html
6.
https://www.jkb.com.cn/science/2024/0718/496418.html
7.
https://saltsgod.com/blog/%E4%B8%BA%E4%BB%80%E4%B9%88%E7%8E%A9%E6%B8%B8%E6%88%8F%E4%BC%9A%E4%B8%8A%E7%98%BE%EF%BC%9F%E4%BB%8E%E5%BF%83%E7%90%86%E5%AD%A6%E4%B8%8A%E6%80%8E%E4%B9%88%E5%88%86%E6%9E%90%EF%BC%9F
8.
http://psy.swu.edu.cn/info/1088/3912.htm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D%91%E7%BB%9C%E6%88%90%E7%98%BE%E7%97%87
10.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2219

“我儿子每天放学回家就窝在沙发上玩手机游戏,喊他做作业、吃饭都是哦哦嗯嗯应付两声。有时候大人不让他玩,他就偷偷地玩,甚至把同学的手机带回家,在被窝里玩。”这是许多家长的心声,面对孩子游戏沉迷的问题,他们感到焦虑又无奈。

01

游戏沉迷背后的心理密码

要解决游戏沉迷问题,首先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有三种解释:

行为主义视角:虚假奖励的诱惑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中的奖励和惩罚决定的。游戏沉迷的孩子往往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成就感,而在虚拟世界中却能获得即时的奖励和满足。比如在游戏中升级、获得装备、击败对手等,这些都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产生愉悦感。久而久之,这种虚假的奖励机制就会强化游戏行为。

人本主义视角:自我实现的替代品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而在游戏中,他们可以通过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来弥补这种缺失。此外,游戏还提供了社交平台,满足了青少年的归属感和尊重需求。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游戏更是他们释放压抑、展现自我的重要途径。

精神分析视角:潜意识的投射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游戏沉迷与个人的潜意识密切相关。例如,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可能通过游戏中的虚拟世界寻找慰藉;对父母愤怒但又不敢表达的孩子,可能会在游戏中发泄情绪;还有一些孩子通过游戏来逃避现实压力,或者满足控制欲和领导欲。

02

多巴胺与游戏成瘾:一个危险的循环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游戏成瘾与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密切相关。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能够传递兴奋和愉悦的信息。当我们玩游戏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这种快感会驱使我们不断重复游戏行为,形成一个正向反馈循环。

游戏设计师深谙此道,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奖励机制来增强这种反馈。比如游戏中常见的“抽卡”、“升级”、“成就系统”等,都是利用了多巴胺的奖赏机制。每一次胜利、每一次获得奖励,都会让大脑释放更多的多巴胺,进一步强化游戏行为。

03

如何破解游戏沉迷的困局?

面对游戏沉迷这一难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家长的智慧:引导而非压制

  1. 设定规则与界限:与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游戏时间,比如每天不超过1小时,并严格执行。可以采用“约法三章”的方式,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增加其执行力。

  2. 增加亲子陪伴:研究表明,高质量的亲子陪伴能有效减少孩子对游戏的依赖。家长可以多陪孩子进行户外活动、阅读或一起做手工,培养孩子的多元兴趣。

  3. 提供优质内容:引导孩子接触有教育意义的数字内容,如科普类APP、益智游戏等,让科技成为学习的助力而非阻力。

学校的责任:培养网络素养

学校应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同时,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减少对虚拟社交的依赖。

社会的担当:构建健康网络环境

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来保护未成年人,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限制游戏时间等。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内容审核机制,打击不良游戏内容,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游戏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通过理解游戏沉迷的心理机制,家长和教育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数字生活习惯。这不仅需要家庭的努力,更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既充满乐趣又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