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君新书推荐:《诗唱大唐》
陈尚君新书推荐:《诗唱大唐》
2024年8月,一部堪称“中国当代文史学界荣誉”的巨著——《唐五代诗全编》正式出版。这部由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陈尚君纂校的巨著,历时四十年编纂,共50册,1225卷,收录唐五代时期诗歌55000余首,涉及诗人4200余名,总字数逾1800万字。甫一面世便“一部书成天下惊”,学界称赞陈尚君“继往哲,开来学”,直言这部大书的出版“是中国当代文史学界的荣誉”。
学术之路:从质疑到巅峰
陈尚君的学术之路始于对《全唐诗》的质疑。1979年,还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的他,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读到学者孙望所著《全唐诗补遗》的摘录,发现一些重收、误收,便写了一篇文章,经老师之手转交给孙望。没想到孙先生回了信,用工楷写了几页纸,逐条答复,书出版时还有多处引用了陈尚君的意见。
当时的陈尚君,初涉学术,“读了孙先生的回信,有了信心”。之后,他先后写《李白崔令钦交游发隐》《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等文章,开始留心各类典籍资料中的唐诗,并将之与《全唐诗》作比较。再后来,他编《全唐诗续拾》,修订《全唐诗外编》,辑录唐人佚诗4000多首。
20世纪80年代末,唐代文学界计划做一部《全唐五代诗》,“编纂出符合于我们这个时代学术水准的唐诗总集”,以取代清编《全唐诗》。陈尚君作为主编之一,“负责凡例、细则、样稿的起草……承担全书有别集传世者二百余家以外所有中小诗人作品的整理,并在第一阶段即杜甫以前部分文稿收齐以后,承担第二遍定稿之责任”。可惜后来因“人事纠纷而几度苍黄”,只得中途放弃。
直到20多年后,陈尚君下定决心重编唐诗。这一次,他不再假手他人,全凭“一人一手一力”完成。为完成这一浩大工程,他常年埋首在书桌前,每天工作到深夜,寒来暑往,不曾中断。“从复旦大学北门的一条小路回家,那个地方的树叶枯了,又繁茂了,又枯了,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这本书终于完成了。”
“让唐诗回到唐朝”
《唐五代诗全编》的编纂目标是“让唐诗回到唐朝”,即穷尽文献,将唐诗尽可能地追溯到它本来的面貌,再将其与历代重要之别集、总集所收进行校勘,以明唐诗文本面貌变化的轨迹,“把唐诗从唐代到宋元明清各代的文本演变情况做适度的表达”。简言之,就是“回到唐人的立场”,写定唐诗。
陈尚君在书中写了4000篇以上唐代诗歌作者的小传,剔除了历代流传的上万首诗歌,对那些诗“为什么是假的”做了考证和说明,并列举证据,还对可信的文本做了详尽的校对。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陈尚君研究发现题目有误,实则应为《夜宿松江》。而因题目误传,也影响了后人对诗意的理解,“原题中的松江,是今苏州河上游在苏州远郊的一段。近处没有寺庙,也没有桥,只有月落乌啼、江枫渔火,荒寒的远山间传来隐约的梵钟,伴随诗人无眠的夜晚。如是而已”。
再如李白的《静夜思》,宋本中是“床前看月光”,通行文本是经明代李攀龙所改的;《登鹳雀楼》几乎可以确认不是王之涣所写;崔颢《黄鹤楼》首句肯定是“昔人已乘白云去”,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是明代妄人所改;“清明时节雨纷纷”到南宋才出现,作者缺名,《全唐诗》和杜牧文集都不收,很难说是唐诗……
“我努力做到一切表达和取舍都追求冷静客观,避免个人感情,力戒一己好恶。”陈尚君说。他旨在“让唐诗回到唐朝”,“回到唐人立场,回到唐诗原貌。剔除大家长期以来的一些误解,改变一些文本的基本面貌,展现唐诗丰富而立体的真相”。
《诗唱大唐》:唐诗研究的又一力作
在《唐五代诗全编》之外,陈尚君还著有《诗唱大唐》一书。虽然目前没有该书的具体内容介绍,但根据陈尚君的学术特点和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推测该书可能的内容和价值。
陈尚君的学术研究一直强调“让唐诗回到唐朝”,追求文本的原始面貌,注重文献考证,对唐诗的真伪、版本有深入研究。因此,《诗唱大唐》很可能是一部从诗歌文本出发,结合历史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深入解读唐诗内涵的著作。陈尚君通过严谨的文献考证和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唐诗背后的历史真相和文化内涵,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唐诗。
《诗唱大唐》的出版,不仅是陈尚君个人学术生涯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唐诗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它不仅展现了唐诗丰富而立体的真相,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唐诗、理解唐代文化的机会。通过陈尚君的解读,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诗人对话,感受他们的情感世界,领略唐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