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讨薪成功背后:超龄劳动者权益保护亟待加强
八旬老人讨薪成功背后:超龄劳动者权益保护亟待加强
近日,江苏盐城市阜宁县81岁老人薛春勤终于讨回了被拖欠一年多的工资。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因为没有养老保险和退休金,自2014年起在当地一家公司做门卫工作,却遭遇工资拖欠。在媒体报道介入后,当地政府积极协调有关方面,最终帮助他拿回了应得的报酬。
这起看似普通的讨薪事件,却折射出我国老年人劳动权益保护面临的诸多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像薛春勤一样,不得不继续工作以维持生计。然而,由于超龄劳动者身份的特殊性,他们的权益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老年人讨薪难在哪里?
首先,超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争议焦点。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这意味着,超龄劳动者在法律上已不具备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无法享受《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各项权益,包括最低工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伤保险等。
其次,老年人在维权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可能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不知道如何收集证据、提起诉讼;也可能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承受漫长的诉讼过程;甚至有些老年人出于对子女的考虑,不愿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薛春勤讨薪成功的启示
薛春勤老人讨薪成功,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首先,媒体的介入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媒体报道,事件迅速引起社会关注,为老人讨薪营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其次,政府部门的积极作为是关键。在舆论压力下,当地政府迅速行动,协调各方力量,最终解决了问题。
这一案例的成功,也得益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如何更好地保护老年人劳动权益?
薛春勤老人讨薪成功固然令人欣慰,但这一事件也暴露出我国在老年人劳动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议尽快出台专门针对超龄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政策,明确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保障其基本劳动权益。
二是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劳动监察部门应加大对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是提高老年人维权意识和能力。通过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增强老年人的法治观念,帮助他们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四是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除了传统的诉讼途径外,还可以探索建立调解、仲裁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维权渠道。
五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水平,减少其对工作的依赖。
薛春勤老人讨薪成功的案例,既是个案的胜利,也是我国法治进步的体现。它让我们看到,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老年人的劳动权益是可以得到有效保护的。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个开始,要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