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携手腾讯与MIT,共推AI+教育新纪元
南科大携手腾讯与MIT,共推AI+教育新纪元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与腾讯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产学研联合发展、高层次人力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与此同时,南科大还与麻省理工学院(MIT)保持着紧密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多个前沿领域共同探索。此次合作不仅推动了“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更为高等教育的创新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科大-腾讯:AI赋能教育新生态
9月5日,南科大创新创意设计学院与腾讯研究院举办了《AI与可持续发展展望》一期结题暨第二期《AI可持续发展与工业应用》研讨会。会议以“AI工业应用/先进制造与可持续”及“交叉学科研究论文与国际合作研讨”为题进行了精彩的交流和研讨。
研讨会由腾讯研究院的李孜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任颋教授及团队成员沈栩航博士和周钰博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郝亮教授、何净植教授、萧若薇助理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王林助理教授、韦玮助理教授、王泽宇助理教授、梁宇轩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赵俊华教授团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院黄平研究副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阮敏博士生、腾讯游戏工作室光子香港负责人陈朝光、TCL雷鸟战略负责人杨彦哲、万兆联科技总经理李来顺、英中贸易协会涂怀颖、爱思唯尔全球期刊中国区战略合作总监陈亦南、周文漪、励讯集团首席数据官尹鹏翎等专家、学者、科技创新行业负责人展开AI可持续报告与结题分享。
会议讨论了AI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潜力,涉及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需求、全球竞争、行业应用等方面,以及在先进制造领域中的可持续发展。AI不仅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转型,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建设合作平台、协调合作,可以进一步推动AI技术、先进制造和可持续发展的融合。发言嘉宾们从各自的专注领域和观察体验分享了见解和例子,精彩观点分享如下:
研讨会现场与线上嘉宾连线
通过政府项目和学术研究,测算算力需求并分析其随AI发展带来的变化,同时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标准化操作并为政策制定提供建议,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和技术进步。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任颋教授
高校和企业在追求AI前沿成果时,也应该更全面考量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借助AI进行数字化管理,可在市场经济将排放作为交易的场景下,降低减排成本。使用AI驱动能耗及性能预测,挖掘时空数据,可以发现并解决如环境方面的空气质量情况,交通方面的停车场情况分析等城市问题。
在AI可持续工业应用方面,郝亮教授介绍了设计学院的创意设计与制造方向的研究思路,探讨了能源、工业、气候与空天跨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框架,并提出结合深圳先进制造、数字游戏以及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来开展应用场景搭建与验证的设想。如通过生物可降解与可循环利用材料,让当前新兴的3D打印农场模式能结合绿色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圳目前为提供了全球90%的3D打印台式农场设备,具有优异的硬件基础条件。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郝亮教授
当前受到广泛好评的电子游戏《黑神话悟空》,其结合AI技术与游戏引擎,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在2D/3D资产制造方面表现是非常突出的。此外,使用AI生成的音乐/音频表现优异。而在严肃游戏方面,结合物理和虚拟界面的领域,AI技术能够进行拓展验证,探索在物理世界中如何通过实体界面实现创新的互动体验。其中,利用具身模具模仿人的感观,能够为机器视觉和人机交互等方向带来更深度研究和拓展。
研讨会现场与线上嘉宾连线
目前AI技能在劳动力市场发展的趋势快速增长,AI技能在劳动力市场溢价高,同时AI技术的过度使用也有可能降低企业创新的速度。因此,当前应促使领导层加快人才培养,并探讨通过人才引进和政府支持等手段缓解需求压力。
本次会议不仅加深了与会者对大湾区“AI+可持续发展”合作的认识,还总结提炼出通过网站、视频号、小程序等平台增强校企合作,展示成果,激发参与者的兴趣,共同谋求发展等倡议。设计学院将继续发挥科教、创新、人才三位一体的作用,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贡献设计价值。
南科大:AI研究实力不容小觑
南科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实力不容小觑。学校计算机系成立于2016年,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南科大计算机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16名专任教师中,100%具有博士学位和在世界知名大学从事科研教学的经验。教师队伍中包括3名IEEE会士、4名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这些科研“大牛”的加入,不仅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更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科研资源和平台。
学校注重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建设,目前已建有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包括深圳十大基础研究平台之一的斯发基斯可信自主系统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东京大学超智慧城市联合研究中心、广东普通高校演化智能系统实验室、南科大-华为人工智能RAMS联合创新实验室等。
AI+教育: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和加速应用,正在深刻改变教育行业。从数字人助教到答疑大模型,从课堂大数据分析系统到智慧学习平台,从智能翻译到数字体育教练……“AI+教育”应用场景广泛,为教育事业提质增效注入了科技动能。
在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每到下课铃一响,就能看到学生们围着一块一人高的电子屏,争相向名叫“小北”的“数字老师”提问。屏幕中的“小北老师”发型整齐,脸型方正,身着白色衬衫,手持红色教案,一脸微笑、不急不缓地帮学生答疑。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不论是语文、数学、天文还是地理,都难不倒他。
不久前,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电力系统基础”的课堂上,迎来一位“AI助教”。这是天津大学教授刘艳丽同科大讯飞联合研发的数字教学助手。这款“AI助教”由两大系统组成:一是“数字老师”,二是“答疑大模型”。
“‘数字老师’是以教师形象仿真模拟出的虚拟数字人。”刘艳丽介绍,“‘数字老师’的教学视频无需教师亲自录制,只要把课件讲义导入后台,就可以快速生成授课视频。‘数字老师’还能基于课堂上收集的学情数据匹配作业库,分析不同学生学习投入情况和目标达成情况,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教学。”
“答疑大模型”是一个人机对话大模型系统,学生通过手机、平板或电脑登录即可实现交互式答疑辅学。该系统能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答疑诉求,给予学生专业、准确、详尽的解答。“系统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就是根据不同需求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自测,形成‘一人一案’的学习建议。”刘艳丽说。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AI+教育”的各种应用场景纷纷落地校园。外语课上,“数字翻译”会实时切换各种语言进行教学并为学生发音打分;数学课上,智能分析系统能根据试卷上的解题步骤快速分析学生的知识短板;体育课上,智能机器人可帮助学生完成自我体能测试,提供运动数据的综合分析……AI走进日常课堂,成为老师传道授业的得力助手,为传统教育带来全新体验。
为什么“AI+教育”在近年取得明显进展?这与人工智能领域多款大语言模型的开发关系密切。所谓“大语言模型”,是指基于海量文本数据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在内容生成方面能够完成过去只有人才能完成的任务。阿里云“通义千问”、科大讯飞“星火”、昆仑万维“天工”……2023年,多家国内企业和机构相继发布大语言模型并向社会开放,人工智能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初,中国已有超过19个大语言模型研发厂商,其中,15家厂商的模型产品已通过备案。凭借语言理解、逻辑推理、知识问答、文本生成等通用能力,这些大语言模型产品一经推出,便在教育领域刮起了旋风。
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助力下,中国的数字教育事业快速成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显示,3年间中国排名从第24位跃升到第9位。
“今年,通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领域的融合创新有望发挥关键作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余有成表示,中国人工智能已广泛赋能到智能教育等多个应用领域。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不仅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课堂体验和学习效率,还让教育普惠更多人,助力解决教育事业不平衡不充分现象。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家阅读了《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今天请你们谈谈读后感。”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一节阅读课上,老师对学生说。令人惊讶的是,举手回答的学生,不只来自北京本地,还有该校兰州分校的学生。他们虽然远隔千里,但在智能技术的帮助下,犹如同处一间教室,讨论气氛非常热烈。
这是教育部日前举办的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专项行动暨“扩优提质年”启动仪式上展示的一节“智慧课堂”。通过智能化系统,学生们可以跨越山海,接受同样的教育。
借助人工智能提升教育普惠性,猿辅导集团副总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程群也有着相似经历。
“在一所偏远山区学校,有学生问什么是相对论,当地教师答不上来,人工智能却可以用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解释清楚。”程群说,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给不少孩子带来改变,甚至通过提升学习兴趣,解决了部分学生辍学的问题。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关键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然而,不同于过去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主导的应用模式,人工智能引领下的“教育数字化”具有技术门槛高、应用范围广、普及投入大等特点,需要国家层面统筹推进,才能下好先手棋。
为在顶层设计上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推进“AI+教育”项目的落地。教育部日前公布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旨在通过基地试点,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案。各地也在鼓励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工作。比如,北京市出台了《北京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天津市教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天津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若干举措》,明确提出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改进和优化实验教学等。
颇受社会关注的是,教育部日前明确提出,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打造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专用大模型。
据了解,这个大模型将发挥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知识积累、规模应用等方面的领先优势,通过4个环节完成模型开发——打造模型基座,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组织一流学校,科学训练模型,解决“会不会”的问题;发动广大师生,众测调优模型,解决“优不优”的问题;聚焦业务需求,推动模型应用,解决“强不强”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坚持“应用为王”理念,打造最佳智能应用,立足教育领域知识储备的优势,优先在数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药学、法学、应用经济学等10个场景上推动垂直类应用。
“教育部启动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打造生成式教育专用大模型,力争通过更强的算法、更好的语料、更优的服务来打造行业大模型的示范标杆。”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表示。
新技术在一个领域的应用,往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不例外。当前,国内智能教育平台已经涵盖众多教育教学资源,让更多教育场景形式更活、链接更多、辐射更广。但是,这些应用一定程度上存在系统设计不足、开放程度不高、创新生态不完善等问题。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教育数字化转型,也会给予一些经费支持,不少学校购买了先进的人工智能设备与软件。不过,从教学一线来看,AI技术使
南科大作为一所年轻的创新型大学,拥有得天独厚的科研环境和人才优势。通过与腾讯、MIT等顶尖机构的合作,学校在AI+教育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南科大有望在这一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