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严禁AI生成处方,专家:AI是医疗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
多地严禁AI生成处方,专家:AI是医疗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然而,AI能否取代医生进行处方开具?近日,湖南省医药局出台新规,明确禁止使用AI自动生成处方,引发社会关注。事实上,不只是湖南,全国多地都已出台类似规定,强调AI在医疗领域的辅助定位。
湖南率先出台新规:严禁AI生成处方
2月19日,湖南省医药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简称《通知》),明确提出,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一时间,#湖南严禁用AI生成处方#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湖南省此规定的出台也算是为“AI是否会取代医生”讨论作出了阶段性结论!
根据《通知》要求,加快医保药品电子处方流转,定点医药机构要积极主动做好全省医保电子处方流转平台的对接工作,定点医疗机构在完成外配电子处方流转的前提下推进院内电子处方的全量对接上传工作,外配电子处方流转前须由医疗机构药师完成审方。具备资质的定点零售药店在参保患者授权基础上下载处方,经药店药师再次审方后进行药品调剂和联网结算报销。
在规范互联网医保定点医院处方行为方面,《通知》规定,互联网医院须按规定接入省医保电子处方中心并进行电子处方流转,处方行为须严格执行《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5号)和《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的通知》(国卫医发〔2022〕2号)等有关规定,应与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有效、充分的沟通问诊,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多地跟进:严禁AI生成处方
除湖南省外,此前全国多地已经发布相关规定,严禁AI生成处方。
2023年8月,北京打响互联网诊疗乱象整治第一枪。北京市卫健委牵头组织制定《北京市互联网诊疗监管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医师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提供诊疗服务。其他人员、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经药师审核合格后方可生效,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2024年6月,山西省医保局、省卫健委以及省药监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完善“互联网+”医药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互联网医院开具处方的相关要求。要求互联网医院不得“先药后方”;开具的药品处方,由医院药师及药店药师按规定分别进行审方;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因病施治、合理用药,杜绝“大处方”“套餐处方”;坚决杜绝人工智能开方,或者以“医生助手”等形式由其他人员代替医生开具处方等规定。
山西省的《征求意见稿》中还明确了互联网医院违规开方的惩罚力度。互联网医院采用人工智能开方的,终止互联网医院医保协议服务,情节严重的同步终止所依托的实体医院医保协议,并将情况通报同级卫健部门。
此外,福建、广西、上海、天津、江西等地也陆续出台互联网医院管理相关办法,均明确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AI在医疗领域: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
虽然上述省份明令禁止AI自动生成处方,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势不可挡!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列出了84种应用场景,均强调人工智能的“辅助”定位。其中,从辅助诊断、辅助决策,到辅助治疗、辅助规划手术,可以说,“辅助”是AI医疗的一个关键词。
根据齐鲁晚报报道,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妇儿医院等省内多家医院均成功完成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开始了AI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
有医生明确表示,人工智能工具只是辅助手段和重要帮手,在治疗过程中最后做决断的还得是医生。“因为医生要对自己所开具的处方负责”。还有医生表示,AI的确可以在一些场景、一些环节辅助医疗,但医生面对复杂病情的综合判断和经验积累以及面对面的人文关怀,是AI无法替代的。不过也有不少医生表示,开处方、决定治疗方案不会使用人工智能来进行辅助。
针对AI在医疗方面的应用,近日,新京报微博发布快评称,AI工具在医疗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协助作用,但一些地方在鼓励医疗系统引进AI工具的同时,也需清晰划定红线,医疗领域正确运用AI,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在AI浪潮席卷全球并深度影响各行各业的背景下,患者也要破除对AI技术的迷思,建立对AI工具的理性认知。只有各方都能正确看待和使用AI工具,才能确保其合理运用于医疗,真正造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