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非遗美食大揭秘:生榨米粉、柠檬鸭、粉利背后的故事
南宁非遗美食大揭秘:生榨米粉、柠檬鸭、粉利背后的故事
近日,央视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广西篇惊艳亮相,南宁生榨米粉作为本土传统美食登上央视舞台,让全国观众领略到了南宁独特的饮食文化魅力。作为广西的首府,南宁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美食荟萃的天堂。其中,生榨米粉、武鸣柠檬鸭和雁江粉利,这三道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美食,更是南宁饮食文化的瑰宝。
生榨米粉:酸香四溢的南宁味道
生榨米粉是南宁最具代表性的非遗美食之一,其独特的发酵工艺和酸香味,让无数食客为之倾倒。据南宁生榨米粉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天玲介绍,生榨米粉的制作过程十分讲究:首先需要将大米浸泡数天进行发酵,然后经过磨浆、压干、蒸煮等多道工序。最后,将粉团放入压榨器中,榨出的米粉条落入热水锅中煮熟,捞出后加入骨头汤和各种配料,一碗香气四溢的生榨米粉就完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生榨米粉的配料十分讲究,生葱、生菜、酱油膏、紫苏、肉末等缺一不可。而那股淡淡的酸味,正是大米发酵后特有的味道,也是生榨米粉区别于其他米粉的最大特色。为了让更多人接受这种独特的“馊”味,黄天玲在工厂里设置了恒温发酵间,对酸味的把控更加精准。
武鸣柠檬鸭:酸辣开胃的乡村美味
武鸣柠檬鸭是南宁市武鸣区的传统名菜,也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道菜选用上等的土鸭和新鲜柠檬为主要原料,配以姜蒜、辣椒、五香粉等调味料,经过炒、焖等烹饪手法精心制作而成。柠檬鸭色泽金黄,酸辣可口,肉质鲜嫩,香气扑鼻,是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的必备菜肴。
这道菜不仅美味,还富含文化内涵。在壮族文化中,柠檬鸭象征着吉祥如意,是节日庆典和宴请宾客的必备佳肴。每年的“三月三”歌圩节,武鸣区都会举办柠檬鸭烹饪大赛,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雁江粉利:软糯香甜的乡土记忆
雁江粉利是南宁市邕宁区雁江镇的传统美食,同样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粉利是广西的一种传统小吃,主要由大米制成,形状类似面条,但比面条粗。雁江粉利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闻名,是当地春节期间的传统食品。
雁江粉利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需要经过浸米、磨浆、压干、搓揉、蒸煮、舂粉等多个步骤。制作好的粉利可以炒、煮或炸,口感软糯香甜,带有淡淡的米香。这道美食不仅是当地人的日常餐桌上的常见食品,更是逢年过节时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
非遗美食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南宁市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目前,南宁市拥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80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4项。这些非遗美食不仅是南宁人的骄傲,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以生榨米粉为例,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门手艺,黄天玲不仅在水街创办了古源香天天生榨米粉品牌,还建立了生榨米粉非遗传承基地,在多所职校开设相关教学课程。同时,她还带领团队研发了一系列设备,如集成泡米、洗米、发酵的一体车和数字控制的智能化榨粉机等,目前已申请5个国家级发明专利。
此外,南宁市还推出了“南宁非遗探寻之旅”精品旅游线路,将非遗美食与文化旅游相结合,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深入了解南宁的非遗文化。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非遗美食的传承与发展,也为南宁的文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语
南宁的非遗美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它们不仅仅是美味的食物,更是南宁人智慧的结晶和情感的寄托。在现代化的今天,这些非遗美食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味道,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些美食,感受南宁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这份珍贵的非遗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