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放哀乐,小心“耳虫”找上门!
晚上放哀乐,小心“耳虫”找上门!
晚上放哀乐,小心“耳虫”找上门!
“耳虫”(earworm)这个术语最早由德语中的“Ohrwurm”演变而来,最初是由精神病学家Cornelius Eckert在1979年提出的。它指的是某段旋律不由自主地在脑中反复播放,就像小虫子在脑海中爬行。这种现象涉及到我们大脑的神经活动,研究显示,听觉皮层与大脑的其它部分,如海马体,有着强密的联系。这意味着,当我们在感受音乐时,相关的情感、学习和记忆功能活动一起被激发。如此以来,当我们听到耳虫的旋律时,这些已被激活的记忆便会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回响,一旦形成了这样的循环,即便你试图去忘记它,反而更容易被“洗脑”。
为什么哀乐容易引发耳虫效应?
哀乐通常具有以下音乐特征:
- 旋律简单重复:哀乐往往采用简单的旋律结构,便于人们记忆和传唱。
- 节奏缓慢:缓慢的节奏容易与大脑的α波(8-13Hz)产生共振,这种脑波与放松和冥想状态相关。
- 情感强烈:哀乐通常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容易引发听者的情绪共鸣。
这些特征与耳虫效应的产生条件高度吻合:
- 简单重复的旋律更容易在大脑中形成记忆回路
- 缓慢的节奏与大脑放松状态下的脑波频率相近,容易产生同步效应
- 强烈的情感色彩会加深记忆痕迹,使旋律更容易在脑海中反复出现
睡前听哀乐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睡眠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环境、心理状态、生理状况等。而音乐,尤其是哀乐,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影响睡眠:
- 情绪影响:哀乐通常旋律低沉、节奏缓慢,容易引发悲伤或压抑的情绪,不利于放松心情和入眠。
- 神经系统刺激:哀乐的特殊氛围可能刺激神经系统,导致入睡困难甚至失眠。此外,它还可能诱发多梦,降低睡眠质量。
- 耳虫效应干扰:如前所述,哀乐容易引发耳虫效应,而这种持续的音乐回响会占据大脑的工作记忆,影响入睡和睡眠深度。
如何避免耳虫效应影响睡眠
调整听音乐的习惯:避免在睡前听音乐,特别是旋律简单重复的歌曲。如果一定要听,可以选择一些自然声音,如雨声、海浪声等,这些声音有助于放松,且不易引发耳虫效应。
听完整首歌:如果已经被耳虫困扰,不妨完整听一遍那首歌。研究表明,听完整首歌可以帮助大脑完成音乐记忆的闭环,从而减轻耳虫效应。
分散注意力:进行一些中等难度的脑力活动,如解谜游戏、阅读等,可以帮助大脑转移注意力,减少对特定旋律的专注。
保持呼吸和思想的轻松平衡: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有助于降低耳虫效应的影响。
嚼口香糖: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可以有效分散大脑对音乐的关注,减轻耳虫效应。
选择合适的音乐:如果需要助眠音乐,建议选择柔和、舒缓的曲目,比如轻音乐或自然声音(如雨声、海浪声),这些更有利于身心放松和快速入睡。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因此,为了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建议大家适度听音乐,尽量不在睡前播放,或者尝试完全专注于其他任务以分散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