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报道!原来在汉代,日照人就吃煎饼啦!
央视报道!原来在汉代,日照人就吃煎饼啦!
1月3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文博日历》报道了莒州博物馆收藏的汉铁鏊子,介绍了山东人吃煎饼的历史。说到山东,很多人首先想到煎饼卷大葱,其实,山东煎饼能卷一切!今天,我们跟着一个铁鏊(ào)回顾一下山东人吃煎饼的悠久历史。
煎饼制作工艺的传承
在山东,煎饼的制作过程有着悠久的传统。首先点燃柴火,将面糊均匀摊在鏊面上,不一会儿,香气扑鼻而来,热乎乎、香喷喷的煎饼就出锅啦!
这只铁鏊子鏊身圆圆,鏊面微微上鼓,鏊边略微下斜并下折,下面三条腿支着鏊身,这构造绝对保证受热均匀。
△ 汉铁鏊子(左)与现代的老式铁鏊,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没太大差别。
要不是它身上斑驳的使用痕迹,这场景看着好像目前街边随处可见的煎饼摊。由此可见,煎饼在我国的悠久历史。
饼类食品的历史渊源
作为摊煎饼必不可少的工具,鏊的历史很是久远,不仅从古至今一直在用,连名字都没有变过。早在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有鏊的存在。曾有人认为我国的面食技术是汉代时从域外传入的,但是陶鏊的发现和确认,证明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掌握传统的烙焙食物技术。
东方面食体系的建立
虽然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鏊,但饼的历史却没那么久远,这还要从小麦说起。4000多年前,小麦传入中国,由于古代以粒食为主,最初人们直接将麦粒蒸熟了吃(即“麦饭”),口感和味道都不如国产的粟(即小米)和黍(即黄米)。直到汉代,制作粉料的石磨在民间广泛使用,更适合磨成粉食用的农作物麦替代了黍、粟成为中国的主食,也是这一时期中国面食制作技艺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品种丰富的“饼类”制品。
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饮食》就记载了蒸饼、汤饼、髓饼、金饼、索饼等名称,对应现代的馒头、面条、烧饼等多种面食。中国饮食文化特别是北方饮食文化由“粒食文化”进入“粉食文化”,东方面食体系也逐渐发展形成。
△ 文博日历丨“尝”一口千年前的唐饺→
鏊,一“烙”几千年。在莒县所在的山东日照市,岚山煎饼已被列入第五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今天你不知道吃什么,不妨尝试一下用饼薄如纸、香甜可口的煎饼卷一切,一起品味鏊子上的齐鲁滋味。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