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国”与“囯”:一字之差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国”与“囯”:一字之差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

引用
搜狐
12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83661250_121843268
2.
https://www.sohu.com/a/763000560_120100667
3.
https://www.baidu.com/from=844b/ssid=9cdd6863313730302d03/s?word=%E9%9F%B3%E6%A0%87country&sa=re_dl_prs_34689_2&ms=1&rqid=10181706580244998135&rq=%E9%9F%B3%E6%A0%87enjoy&rsf=1630001&asctag=23241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BD/904496
5.
https://new.qq.com/rain/a/20240331A04OBR00
6.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C%8B/904496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5%AD%97%E5%88%97%E8%A1%A8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89%E5%AD%97
9.
https://m.qidian.com/ask/qamfoqbclkg
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89%E8%AF%AD%E6%8B%BC%E9%9F%B3
11.
https://www.whchoose.com/sys-nd/234.html
12.
https://www.hellofont.cn/newsdetail?id=230101

“国”与“囯”这两个字,虽然在现代汉语中都读作guó,但它们的历史渊源、字形结构和使用场景却大不相同。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两个字背后的故事。

01

“国”字的历史演变

“国”字的本字是“或”。目前所知“国”字的历史可追溯至金文时期,其字形及字义的演变,不仅映射了古代社会结构、军事防御、土地观念的变化,还体现了汉字从象形到表意的复杂发展过程。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云:“邦也。从囗从或。”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道:“邦也。邑部曰:邦,国也。按邦国互训,浑言之也。周礼注曰: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析言之也。从囗从或。戈部曰:或,邦也。古或国同用,邦封同用。”

“从囗从或”,“囗”(古围字),表示疆域,“或”表示区域。(或、域、国,本为一字,大概随着西周分封制的形成而逐渐分化为三个独立的字)小篆“国”字字形形象地表达了国家的概念,即围绕着的一定的区域或疆界,象征着一个有明确边界的政治实体——诸侯国。“邦、国互训”,西周的封建制度,其主要内容就是封邦建国。

“国”字的本字是“或”,“或”字又写成“域”。“或”字,许慎《说文解字》云:“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或”字其义为“邦”、为“国”,从囗从戈从一,即用兵器“戈”及围栏“囗”守卫捍卫土地“一”,这就是“国”字本义。由此可知,“或”字本是个会意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或”字注解道:“邦也。邑部曰:邦者,国也。盖或、国,在周时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既乃复制国字。以凡人各有所守,皆得谓之或。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而封建日广。以为凡人所守之或字未足尽之。乃又加口而成国。又加心为惑。以为疑惑当别于或。此孳乳浸多之理也。既有国字,则国训邦,而或但训有。汉人多以有释或。毛公之传诗商颂也,曰域,有也。传大雅也,曰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域即或。考工记梓人注,或,有也。小雅天保箋,郑论语注皆云,或之言有也。高诱注淮南屡言或,有也。毛诗九有,韩诗作九域。纬书作九囿……”

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逐渐从“或”字孳乳创造出“国”、“惑”、“域”、“囿”等字,同时“或”字的字义也发生变化,从表示“邦国”发展到表示“或许”。

金文所见"或"(“国”)、字构形多样,如西周早期的“或作父癸方鼎”(《殷周金文集成》2133)、“何尊”(《殷周金文集成》6014)、“保卣”(《殷周金文集成》5415),西周中期的“录戈冬(戈下冬字)卣(《殷周金文集成》5420),西周晚期的“毛公鼎”(《殷周金文集成》2841)、“师寰簋”(《殷周金文集成》4313)等。

“或”字金文字形虽然多样,但大致结构包含几个核心元素:囗(表示城墙或围栏)、戈(象征武或武力守护)、一(代表土地),部分金文还可见邑(邑,封邑、邦国)。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典型的防御性聚落形象,直观展示了早期国家或城邦的特征;反映了农业社会中土地作为国家基础资源的核心地位。这些构成元素综合起来,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以城墙保护土地和人民,以武力维护安全的实体空间,即早期的国家概念。

02

“囯”字的特殊应用场景

在古代文献中,“囯”作为“国”的异体字出现,主要用于特定语境,如姓氏。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被列为淘汰异体字。但在某些方言中,“囯”读作guǒ,与标准读音guó不同。

03

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国”与“囯”两个字,不仅仅是简单的异体字关系,它们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或”到“国”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从部落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转变过程。而“囯”字在特定语境中的保留使用,也体现了中国文字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古代文献中,“囯”字的使用往往带有特殊的文化意义。例如,在姓氏中保留“囯”字,体现了对家族历史和传统的尊重。而在书法艺术中,“囯”字的特殊形态也被艺术家们巧妙运用,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04

现代使用规范

在现代汉语中,“国”是规范用字,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而“囯”则被列为淘汰异体字,除了在特定语境如姓氏中保留使用外,一般情况下应避免使用。这种规范化的处理,既保持了汉字的统一性,又尊重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了解“国”与“囯”的区别,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这两个字的使用,还能深刻体会到中国文字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