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茨之秘:赤藓糖醇是代糖里的“优等生”吗?
维茨之秘:赤藓糖醇是代糖里的“优等生”吗?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代糖产品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低热量的甜味剂,赤藓糖醇被广泛用于各类食品和饮品中。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赤藓糖醇的发现历史、命名由来、代糖的分类以及赤藓糖醇的独特优势。
走进赤藓糖醇
1848年,苏格兰化学家John Stenhouse(约翰·斯坦豪斯)偶然发现了赤藓糖醇,但当时并未将其明确分离,而是笼统定义为赤藓酸(Erythric acid)。直到1852年,赤藓糖醇才被首次分离成功。
赤藓糖醇的名称由来
赤藓糖醇的名称源自其化学前体赤藓糖。1849年,法国药剂师路易斯·加罗首次从大黄中提取出赤藓糖,因其在碱性环境下呈现红色而得名。后来发现的赤藓糖醇是赤藓糖经过还原反应生成的糖醇。因此,中文命名时将“赤”“藓”与化学结构相似的Erythrose和Erythritol联系起来。1950年,赤藓糖醇在酵母发酵的黑糖蜜中被重新发现,并在90年代由日本实现商业化生产。
代糖因运而生
中国一直是糖类消费的大市场。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2002至2012年中国居民含添加糖食品摄入状况及变化分析》,在这十年间,中国居民的含糖食品消费增长了31.9%。
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追求甜味的满足,而是更加注重健康,因此代糖产品应运而生。顾名思义,代糖是一种用来替代传统糖以提供相同风味和甜度的物质。
代糖的三种类型
代糖属于甜味剂,它与味蕾上的甜味受体结合,传递甜味信号至大脑,让人感受到甜味,但所含能量极低或无热量。代糖可分为三大类:
人工代糖:即实验室合成的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这些甜味剂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热量低或无热量,甜度是白糖的数百倍,常用于食品工业,但其安全性仍有争议。
天然代糖: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甜味剂,例如罗汉果糖苷、甜菊糖苷等,这些代糖不被人体代谢,无热量,甜度远超蔗糖,应用广泛。
天然再制代糖:即糖醇类,源自水果和蔬菜中的天然膳食纤维,结构类似单糖,如木糖醇、甘露醇等,这类代糖甜度较低,热量低,对血糖影响小,且不促进口腔微生物生长。
赤藓糖醇的优势
赤藓糖醇作为一种天然甜味剂,相较于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和安赛蜜,其安全性和优势已获得业界多年的研究认可。它口感清凉,甜度与蔗糖相近,且具有独特的代谢特性:人体摄入的赤藓糖醇约90%会随尿液排出,适合用于生产低热量食品,有助于控制糖分摄入。赤藓糖醇还对口腔健康有益,因为口腔细菌无法将其转化为酸性物质,从而减少龋齿风险。
目前,赤藓糖醇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得到了广泛认可,已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批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如饮料、口香糖、巧克力、糖果、烘焙食品和保健食品等。
1997年,赤藓糖醇获得了美国FDA的GRA安全食品配料认证,使得含有赤藓糖醇的食品在美国可以标注“有益于牙齿健康”。1999年,它被FAO/WHO联合批准为专用食品甜味剂,其ADI(每日允许摄入量)被定为“无需规定”,属于最高安全等级。2007年,中国卫生部批准赤藓糖醇作为甜味剂用于口香糖、固体饮料和调制乳等产品,允许按需添加。赤藓糖醇作为食品配料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法规认可。
此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邀请行业专家在去年年底完成了《赤藓糖醇的科学共识》,确认了赤藓糖醇的安全性,并旨在引导行业对赤藓糖醇的科学理解和规范应用。
赤藓糖醇的独特优势
几乎不含能量:几乎不含能量,不影响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有助于减肥和改善代谢健康;
安全性更高:与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等传统人工代糖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风味更佳:与甜菊糖苷、罗汉果苷等天然代糖相比,风味更佳,更接近普通糖口感;
升糖指数低:与木糖醇、麦芽糖醇等其他糖醇相比,升糖指数更低,且对胃肠道的刺激更小,不易引起腹泻等不适;
抑制牙菌斑形成:赤藓糖醇不会被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利用,可以抑制牙菌斑形成,维护口腔健康。
多项研究和临床试验已证实赤藓糖醇的安全性,美国FDA及多个国际权威机构也通过了其安全性评估。赤藓糖醇主要在小肠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少量直接进入大肠发酵。由于人体缺乏代谢赤藓糖醇的酶,血液中的赤藓糖醇只能通过肾脏排出,因此几乎无热量。赤藓糖醇的甜度约为蔗糖的60%-70%,稳定性高,添加后的产品糖分减少同时保持美味,受到食品和饮料制造商的欢迎。
优势总结
总结一下,赤藓糖醇是一种安全的甜味剂,适合大多数人食用。为了避免不适症状,一定要注意适度摄入,建议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不超过1g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