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诞辰131周年:重温他的积极防御战略
毛泽东诞辰131周年:重温他的积极防御战略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1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再次回顾他那光彩夺目的军事战略思想——积极防御战略。这一战略不仅帮助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而且至今仍对现代军事斗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积极防御战略的内涵与历史背景
积极防御战略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在战略上坚持防御,但在战役和战斗中要积极主动地进攻。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源于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环境和毛泽东对战争规律的深刻认识。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何以弱胜强?毛泽东给出了答案:通过积极防御战略,以灵活机动的战术,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最终实现战略上的胜利。这一思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验证。
抗日战争中的实践
在抗日战争中,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军,毛泽东提出“持久战”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他指出,虽然敌强我弱,但只要能抓住敌兵力不足、异国作战、指挥笨拙等弱点,就能够建立自己的主动权。
具体到作战指导上,采取“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即在战略防御中寻找机会进行战役和战斗的进攻。这种攻防结合的策略,不仅改变了战场上的敌我优劣,而且在打了许多胜仗之后,最终改变了整个战争形势。
解放战争中的应用
解放战争时期,积极防御战略得到了更精彩的演绎。特别是在1947年的陕北战场上,面对国民党军的重兵进攻,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和西北野战军,以微弱的兵力牵制拖垮了胡宗南的20余万精兵。
西北野战军根据毛泽东指示的方针,充分利用陕北群众基础好、地形险要、回旋余地大等有利条件,针对胡宗南急于决战的心理,采取“蘑菇战术”与其周旋。从青化砭、羊马河到蟠龙镇,三战三捷,共歼灭胡宗南部1.4万余人,有力地挫败了胡宗南的嚣张气焰。
在华东战场,华东野战军遵循“不性急不分兵,诱敌深入相机歼击”的指导思想,相继取得孟良崮战役等重大胜利。而在晋冀鲁豫、晋察冀等战场,解放军则按照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不失时机地转入战略性反攻,有力地策应了陕北和山东地区的作战。
现代军事意义
在新时代,毛泽东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体现在军事斗争中,更渗透到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
首先,这一战略思想体现了坚持正义立场的重要性。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始终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昭示绝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这有利于赢得更广泛的国际认同。
其次,它强调了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在现代战争中,科技革命加速发展,战争形态快速演变。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灵活机动的作战,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掌握主动权。
更重要的是,积极防御战略与人民战争紧密相连。在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时代,平战一体、军民一体的特点更加突出,为开展新的人民战争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坚持战争的正义性质,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才能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重温毛泽东的积极防御战略,不仅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制胜智慧,更能在新时代的军事斗争中,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重要指导。这一战略思想,作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华,必将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