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春晚:600岁《富春山居图》的数字化重生
AI赋能春晚:600岁《富春山居图》的数字化重生
1月22日晚,央视网络春晚的舞台上,一场跨越600年的艺术对话正在上演。在《燕归巢》节目中,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复活"了。这幅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的名画,在AI技术的助力下,终于在舞台上实现了合璧。
《富春山居图》:一幅承载600年历史的名画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由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这幅画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理想化境地的向往。然而,这幅珍贵的画作在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最终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AI技术:让古画"复活"的神奇力量
在这次网络春晚中,上海艾门韦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了AI内容制作与创意工作。他们运用AI技术,成功实现了《富春山居图》的数字化"合璧"。
首先,团队运用AI工具对黄公望的形象进行了精心设计。他们参考了黄公望的雕像、画像及元代服饰,尝试了数百张不同风格的画像,最终确定了黄公望的"形象照"。接着,团队采用AI模型反向生成技术,将AI生成的黄公望形象转化为3D模型,并经过模型绑定、修复、重新拓扑、表情绑定、贴图重绘等一系列技术步骤,将其复原为一个栩栩如生的3D CG数字人。
在动作捕捉方面,团队没有选择传统的红外动捕或惯性动捕技术,而是创造性地使用了AI摄像头人物姿态动态捕捉反推技术。为了确保虚拟形象与现场演员的精准交互,团队对每一个镜头中黄公望可能出现的位置、景别、表情及动作方向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AI模拟彩排,历经多次迭代与优化。
穿越时空的对话:观众反响与专家评价
当郁可唯的歌声响起,舞台上的《富春山居图》上卷和下卷缓缓合二为一,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这一创新性的表现方式不仅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更展现了AIGC技术所蕴含的无限可能。
"离散的画卷终能合璧,离乡的燕儿定会归巢……"这一幕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有网友表示:"有种次元壁破了的感觉!"还有人感叹:"科技与文化的结合真是太神奇了!"
上海艾门韦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楚杰表示,此次合作具有开创性意义,展现了AI技术在大型晚会类节目中的创新应用。他认为,AI是内容生产和融合传播的新质生产力,它深刻改变原有的传播体系,为视频内容的创新表达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这次尝试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它让我们看到,AI技术不仅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正如艾门韦思合伙人梁辰顺所说:"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认可,越来越多的制作团队将采用AI提升创意效果与制作效率。"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创新尝试,让传统文化在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