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盘点河南6样“小众”早餐,好吃不出名,在当地比胡辣汤更受欢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盘点河南6样“小众”早餐,好吃不出名,在当地比胡辣汤更受欢迎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6KU3EOR0514A3D4.html

在中国,早餐是一天中最讲究的一餐。河南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除了著名的胡辣汤,还有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早餐。这些早餐不仅美味可口,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开封四味烩菜

开封四味菜是一道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特色美食。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由开封的陈氏家族创制。它的诞生与开封的清真文化紧密相连,开封作为中国最早接触伊斯兰教的地方之一,回族人口众多,清真饮食发达。四味菜就是回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食,既符合清真饮食规范,又适合当地人的口味。后来,这道菜逐渐传播开来,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美食。

四味菜冲汤为开封回民小吃,一般作为早点供应,以东大寺门前的回族小吃街(开封人称为寺门儿)里面经营的为最好。所谓四味菜也称烩菜,是指的四种菜肴,一般二荤二素包括:牛脯、烧丸子、煨面筋和黄花菜。现在店铺基本都是用酥肉代替牛脯,但肉还是牛肉。

值得说一下正宗的四味菜中的二荤全是牛肉制成的,丸子里只放点生姜就能调出牛肉的香味,看着瓷实,实际上吃起来特别的酥软。如果人多的话,你除了点上一碗烩菜,还可以叫上一碗原油肉。当地人最喜欢吃四味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汤喝完了,还可以免费再加。

要说到四味菜的来历,就要提到八大碗经堂席,里面就分别有这四样制成的碗菜,随着菜品和宴席的简化,人们把这四样菜烩入一碗羊汤内,人们不仅品尝到原先的口味,而且可以一次性吃得过瘾。

一碗羊汤看似简单,实际上选用的是当地特有的豫东山羊,用此羊骨熬汤更加美味鲜甜,羊肉吃在嘴里也无任何腥膻味。要说哪里的四味菜做法和味道更正宗,那一定是在开封了,早市时,只要是做四味菜的,无论是店铺还是摊位都会排着长长的队伍,起晚了是吃不到的。吃四味菜的时候,一定要搭配馍吃,一口菜一口馍,那吃起来就一个“美”字。您还可以把馍掰成指甲盖样的小块,等馍粒完全吸收了汤汁再吃,这一碗下去后一整天精神满满。

羊汤浓郁却没有羊膻味,肉丸子里肉粒焦香,牛肉丁卤得软烂入味,黄花菜吸饱了汤汁。吃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口味加辣椒面和醋,还能要一份锅盔掰碎泡进羊汤里,香浓的汤汁浸泡着筋道面香的锅盔,谁吃谁知道。

洛阳驴肉汤

“三天不喝洛阳汤,给个神仙都不当。”洛阳汤的种类是真不少,牛肉汤、羊肉汤、杂肝汤、丸子汤、豆腐汤……最鲜嫩的要数驴肉汤。驴肉营养价值高,高蛋白,低脂肪,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那句“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可不是单纯的吹嘘。

如果想喝到鲜香醇厚的洛阳驴肉汤,就得麻烦起个早,你需要早起赶着去喝头汤。洛阳当地的驴肉汤为了汤的品质,都会选择优质的驴肉当食材,经过炖煮之后,驴肉鲜嫩,汤汁鲜美,味道咸香,加了辣椒之后喝起来更加爽口。

搭配驴肉汤的面点也很多,油旋、油条、饼丝等等都可以选择,这些面食在汤里浸泡后,激发出更多的香味,和驴肉汤是绝妙的配合。

洛阳驴肉汤起源的民间传说

传说中,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被称为汤城,洛阳人爱喝汤,早餐以喝驴肉汤为主。其中宋朝学士宋祁进京赶考时又饥又饿,看到巷边的驴肉汤馆,将干粮泡汤喝下后精神抖擞,最终金榜题名。这个传说生动地展现了洛阳驴肉汤在关键时刻给予人们的力量和慰藉,也反映出其在洛阳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像是一种带来好运和希望的象征。

不同流派洛阳驴肉汤的起源故事

邓记驴肉汤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末年偃师县(今偃师市)城关新寨村。清朝末期,新寨人庞太青年时期到山西、河北等地学习厨艺,掌握了传统的牛羊肉汤制作技艺,回乡后利用当地食材于 1910 年 11 月支摊卖汤,主营羊肉汤及驴肉汤等。 匡家驴肉汤创始人匡克俭自小家境贫寒,跟杀驴的当徒弟,后来发现煮好的驴肉和驴杂很受欢迎,于是在 1930 年开始在洛阳老城一个桥头卖驴肉汤。陈记驴肉汤馆位于洛阳东部瀍河区夹马营路,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由陈家祖辈创建,延续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这些不同流派的驴肉汤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起源故事,为洛阳驴肉汤的丰富多样增添了色彩。

焦作豆腐汤卯(泡)麻烫

焦作地区的麻烫和大家熟知的“麻糖”“麻花”都不同,是类似油条的一种油炸面食。麻烫重要的是用老酵面团+烫面和面到一起,做成面团。等到面团发酵成功后切成片,两片叠着合二为一,边卷边拉扯成长条下油锅里炸,等到色泽金黄后就可以捞出来了。

麻烫是实心Q弹的,豆腐片是水豆腐(嫩豆腐),所有食材汇集在碗里,浇上一勺老汤,让它们互相渗透香味,出锅前撒上韭菜碎。浸泡在豆腐汤中的麻烫吸满了汤汁,变得饱涨柔软,却依然有嚼劲,水豆腐入口一抿就化,喝汤时还能尝到一丝韭菜碎的辛辣。喜欢吃肉的人们还能单点一片卤得软烂的五花肉片,吃肥瘦相间的还是纯瘦的都可以自己选择。

焦作豆腐汤卯(泡)麻烫起源的相关记载

焦作豆腐汤卯(泡)麻烫有着独特的起源。据记载, 它的起源或许与当时的商业活动和人们的饮食需求密切相关。在那个时期,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和创新促使了这种独特组合的诞生。或许是为了满足商人们在忙碌中的便捷饮食需求,或者是为了给当地居民提供一种新颖而美味的选择,豆腐汤卯(泡)麻烫应运而生。

在制作工艺上,选用品质好、牌子正的嫩豆腐,上好的五花肉,大厂家的食油和面粉。每天提前用老酵母发面,然后经历和面、烫面、醒面等复杂工序,合成拧股,炸出色泽金黄的麻烫,再切片备用。豆腐汤的制作也十分讲究,使用店家祖传香料配方熬制,豆腐切片下锅后漂起即可,口感极其细腻爽滑。

可以想象,在那个久远的年代,最初的创造者们经过多次尝试和改进,才最终确定了这一美食的配方和制作方法,使其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美味。

焦作豆腐汤卯(泡)麻烫起源与当地文化的关系

焦作豆腐汤卯(泡)麻烫的起源与当地文化紧密相连。博爱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传统。在唐宋明清时期,这里曾是繁华的商业古镇,怀商与晋商的商业经营活动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交流。

这种美食的起源可以视为当地商业文化的一种体现。商人们在忙碌的交易中需要便捷而美味的食物,豆腐汤卯(泡)麻烫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它的制作工艺和独特口味反映了当地人对于美食的热爱和追求,也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这道美食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和乡土情怀。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家乡的味道和温暖。在传承过程中,它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成为了家庭聚会、节日庆典等重要场合的常见美食,进一步加深了与当地文化的联系。

安阳扁粉菜

在安阳早晨起来,要问当地人最想吃的早餐是什么?答案一定是“扁粉菜。”安阳当地的特色早餐——扁粉菜,本地年轻人戏称它为“BFC”,让扁粉菜也年轻洋气了一回。

扁粉菜以红薯粉条为主要食材,配料有青菜、豆腐、猪血,这些食材一起在大铁锅中熬煮。大骨高汤的炖煮下,都被炖得极其入味,粉条还保持着弹牙的口感,豆腐块软滑,猪血脆嫩。盛出来满满一碗,浇上辣椒油和蒜汁,这俩一加简直就是注入了灵魂,好吃之上又加了一层口感。再要两块钱的油饼,将它泡在扁粉菜的汤汁里,或者油饼沾了汤一起吃,香味加倍。

安阳扁粉菜起源传说的可靠性

安阳扁粉菜的起源传说众多,但其可靠性难以确切考证。例如有传说称其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安阳城一家名为“东明居”的餐馆创造了这道菜;还有传说与崔连生厨师有关,在解放前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从传统烩菜中获得灵感创制而成;也有传说是周文王在羑里城坐牢写书时发明,以及三国时期的曹操因吃扁粉菜能缓解头痛而喜欢吃,朱元璋也曾对扁粉菜赞不绝口。这些传说虽然丰富多样,但大多基于口口相传,缺乏确凿的历史文献和实物证据来直接证实。然而,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安阳扁粉菜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同起源传说中安阳扁粉菜的特点

不同的起源传说赋予了安阳扁粉菜不同的特点。在“东明居”餐馆的传说中,扁粉菜以扁粉为主要原料,配上廉价的猪骨汤和小的猪血块,强调了其价廉味美的特点。崔连生厨师创制的版本则突出了在艰难时期为让家人和穷人能吃上美食的创新和努力,展现了其取材简单但美味可口的特色。而与周文王、曹操等历史名人相关的传说,为扁粉菜增添了神秘和独特的色彩,仿佛暗示着其具有某种特殊的功效或魅力。

濮阳豆沫

濮阳的豆沫虽然名字里有豆,但却不是用豆子做的,其实是小米磨成粉做成的羹状早餐。糊糊里面还加了青菜、黄豆粒、花生粒等等配料,有的还加了粉丝、海带,具体的配料都不一样。豆沫一般是五香的口味,喝起来味道要比胡辣汤清淡很多,细腻的口感像芝麻糊,又像油茶,细品之下藏在其中的淡淡咸香就出来了。

濮阳豆沫起源的具体考证

濮阳豆沫的起源据传与商代的伯夷和叔齐有关。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平定殷乱后,天下归周,而伯夷、叔齐耻于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殷都人感其气节,纷纷祭奠,他们把小米放入石臼中舂成粉齑,做成羹,放入青菜和捣碎的黄豆沫儿,称之为“豆沫”。后来这种美食传到濮阳并得以流传。在传承过程中,其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濮阳特色的豆沫。

濮阳豆沫起源与当地习俗的关联

濮阳豆沫的起源与当地的习俗密切相关。在古代,祭祀是一项重要的活动,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制作豆沫并用于祭奠伯夷和叔齐,逐渐成为当地的一种传统习俗。这种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尊崇,也体现了当地对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豆沫成为了当地人喜爱的特色早餐,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营养,满足了人们的饮食需求,也进一步巩固了豆沫在当地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商代文化对濮阳豆沫起源的影响

商代文化对濮阳豆沫的起源产生了重要影响。商代时期,人们对祭祀活动极为重视,祭祀用品和仪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在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中,殷都人的祭奠行为反映了当时的祭祀文化。这种文化传统为豆沫的诞生提供了土壤。同时,商代的农业发展为豆沫的制作提供了原材料基础,小米的广泛种植使得以小米为主要原料的豆沫成为可能。商代的饮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豆沫的口味和制作方法。

商丘sa汤

如果说多数河南早餐是从“在胡辣汤里淹死一块油饼”开始的,换到商丘就是“在sa汤里淹死一个蒸饺”开始的。商丘的sa汤历史悠久,据传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经在豫东地区出现。

商丘sa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其起源有相关的历史记载和传说。

据《程氏族谱》及相关传说,明清年间,豫东地区天灾人祸不断,百姓生活艰难。有一位大善人叫程景运,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的第二十三代孙,家境殷实。他在灾荒时将自家粮仓的粮食拿出来施粥,粮食即将告罄时,便令家人杀了家中所有的牛、羊、鸡,放入大锅加入滋补调料整夜熬煮,直到骨酥、汤浓、肉熬成丝状,再用面粉匀芡,让饥民食用。

灾荒过后,有人仿效程家做汤的方法熬制肉羹,并配以地方小吃一起售卖,但此汤一直没有正式的名字。当有人问这是什么汤时,摊主会用方言幽默地说:“你说是啥(sa)汤就是啥(sa)汤”。

后来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夏邑,地方官将此汤献给乾隆品尝,乾隆觉得味道甚美,便问这是什么汤,官员不知如何回答。机灵的地方官顺口用方言回道:“还是皇上说的对,这就叫啥(sa)汤。”乾隆又问是哪个字,尚书李奕畴便接口回答道:“此汤为秋冬进补的佳品,故取腊月的‘月’,今有幸蒙天子品尝,其味鲜如新韭,不如就以‘sa’字命名此汤。”左边用月令之月,右上为天,下为韭菜的韭字,从此,这种汤便有了正式的名字——sa汤(也写作“撒汤”)。

商丘sa汤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成为了当地受欢迎的传统小吃。它通常用牛骨、猪棒骨、老母鸡、鸭肉、牛肉等原料熬制汤底,再加入麦仁、糯米、小米等配料,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食用时打入鸡蛋液,再根据个人喜好添加香油、芫荽等调料。

如今,商丘sa汤不仅是当地人早餐的常见选择,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同时,它也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的饮食传统和风俗习惯。不同地区可能会在制作方法和口味上略有差异,但都保留了这一传统美食的特色。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