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历史时期的围棋风貌
不同历史时期的围棋风貌
围棋,这一源自中国的古老棋类游戏,穿越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见证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隐喻,再到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围棋不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智慧与哲学,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本文将带您穿越时空,探索不同历史时期围棋的风貌,感受围棋的不朽魅力。
春秋战国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公元前 548 年卫国的围棋故事,用 “举棋不定” 来比喻政治上的优柔寡断,说明此时围棋活动在社会上已较为常见。春秋战国时期,围棋与一些历史趣事也不少。孔子虽认为下棋可免人无所事事,但他看重 “礼”“仁”,对围棋在棋盘上只论输赢不合礼法、有争斗之心不甚认同。孟子两次提及围棋,一次说 “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将玩棋与喝酒视为不孝表现
另一次以围棋作比方讲 “一曝十寒” 的故事,强调学围棋要专心致志,反映出围棋在当时已有一定的普及性。此外,奕秋作为举国闻名的围棋高手,同时教导两个孩子学棋的故事也体现了围棋在当时的影响力。
秦汉三国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后,有关围棋的活动鲜有记载,直到东汉中晚期才又渐盛行。1952 年在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发现的石质围棋盘,为汉魏时期围棋盘的形制提供了实物资料。
围棋之战也成为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许多著名军事家如曹操、孙策、陆逊等都是疆场和棋枰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同时,王粲作为 “建安七子” 之一,不仅以诗赋名著于世,还是一个围棋专家,有着惊人的记忆力。
两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围棋规则和术语开始逐渐统一,各地的围棋玩法也趋于一致。棋具从最早的竹子或木片做成的棋子,逐渐发展成为用石子落子的现代围棋。出现了许多围棋名著和高手,如范汪的《围棋赋》和谢安、王导等名士的围棋技艺。
“竹林七贤” 中的阮籍也是大棋迷,母亲去世时仍坚持下完棋再哭。此外,围棋的 “坐隐”“手谈” 之称在东晋很受士人阶层喜爱,体现出围棋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南朝时期,历代帝王大都爱好并提倡围棋,宋文帝刘义隆因棋艺授人以官,还向臣下赏赐围棋局和棋子。齐高帝萧道成棋艺至第二品,与大臣平等下棋,遵守棋规,棋风较好。
齐武帝萧赜重视围棋的对外交往,命王抗同北魏孝文帝派出的使者对弈。梁武帝萧衍围棋登逸品,周围集中了一大批会下围棋和棋艺高的大臣,还命人品定棋谱和校定棋品,自己也撰写了《棋品》三卷、《围棋赋》一篇。
隋朝
隋唐时期,围棋规则开始有所规范。唐代 “棋待诏” 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棋待诏都是从众多棋手中严格考核后入选,具有一流棋艺,如王积薪、顾师言等。围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渐越出国门,传入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项目。
《仕女弈棋图》绢画、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瓷质围棋盘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围棋的变化和发展。
宋元明清
宋元时期,宋太宗亲自创制棋势,搜罗围棋高手养于宫廷,使宋代进入昌盛阶段。出现了国手刘仲甫,他是中国棋史上继盛唐王积薪之后的又一个界标式人物。
元代围棋发展中最大的成果是《玄玄棋经》一书的编纂问世。明清时期,棋艺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流派纷起。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涌现出一批民间棋手和大量围棋谱。“海昌二妙” 施襄夏和范西屏的 “当湖十局” 成为流传千古的精妙之作。
近现代
1924 年,第一届中日围棋对抗赛在上海举行,标志着围棋开始走向世界舞台。此后,围棋逐渐成为国际性比赛项目,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新中国创建后,中国专业围棋水平曾较低,但从 1960 年开始的中日围棋友谊赛推动了中国围棋的发展。
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获取 11 连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围棋的普及。如今,职业围棋水平最高的国家是中国和韩国,围棋运动已遍布世界各地,中国围棋已有足够底气屹立于世界棋坛。
随着时间的推移,围棋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普及。从古代的宫廷游戏到现代的国际竞技,围棋以其独特的方式,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它不仅是智力的较量,更是文化的交流。如今,围棋已经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桥梁,它的每一步棋都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火花。随着人工智能的介入,围棋更是开启了新的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对策略和智慧边界的探索。围棋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将继续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世界,启迪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