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肠易激综合征:你真的了解它的发病机制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肠易激综合征:你真的了解它的发病机制吗?

引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9
来源
1.
https://www.nsfc.gov.cn/csc/20340/20343/68742/index.html
2.
https://m.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2f9083e00051
3.
https://jiankang.cctv.com/2025/01/15/ARTI0lS4Yu2LsNYQZCNDehup250115.shtml
4.
https://www.wjgnet.com/1009-3079/full/v32/i7/468.htm
5.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pathophysiology-of-irritable-bowel-syndrome/print
6.
http://www.zhmda.org.cn/article/12590
7.
https://cscied.com/ContriutionDetail.aspx?cid=2100
8.
https://www.ucn.org.hk/zh-hans/health-education/health-article/cm-28May24/
9.
https://www.forwardpathway.com/11814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以及排便习惯改变等。据统计,IBS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约为10%-15%,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尽管IBS不会导致严重的器质性病变,但其反复发作的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那么,这种令人困扰的疾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IBS背后的复杂机制。

01

肠-脑轴与微生物群的“对话”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IBS的发病与肠-脑轴(Brain-Gut Axis,GBA)和肠道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肠-脑轴是一个双向调节网络,它通过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来调节胃肠运动、消化酶分泌以及免疫功能。

肠道微生物群作为这一网络中的重要成员,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信号机制与大脑进行沟通。当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时,它不仅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还会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表达,影响大脑的情绪和认知功能。这种双向互动的失衡,被认为是IBS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02

神经递质的“指挥棒”作用

神经递质是大脑和肠道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化学信使,它们在IBS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中,5-羟色胺(5-HT)、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GABA)是最受关注的三种神经递质。

  • 5-羟色胺:作为肠道中的核心信号分子,5-HT不仅调节肠道蠕动和分泌,还影响粘膜炎症。当肠道受到刺激时,5-HT的增加会引发ENS和内脏传入神经的高度敏感,从而产生腹痛和腹泻等症状。研究发现,IBS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会影响5-HT的合成,进而影响肠道功能。

  • 多巴胺:这种与奖励和动机相关的神经递质,也参与了肠道内稳态的调节。IBS患者中存在多巴胺能系统的改变,部分研究显示IBS便秘型(IBS-C)患者的多巴胺水平异常升高。

  • γ-氨基丁酸:作为神经系统中的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的异常与IBS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有关。

03

肠道动力异常:肠道的“节奏失调”

IBS患者常常表现出肠道动力的异常。具体表现为:

  • 肠道收缩频率增加且不规则
  • IBS-C患者的肠道传输时间延长
  • IBS腹泻型(IBS-D)患者对胆囊收缩素和食物的运动反应过度

这些动力学改变可能导致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研究发现,通过药物改善胃肠动力后,部分患者的症状确实有所缓解,这进一步证实了肠道动力异常在IBS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04

内脏高敏感性:感知的“放大镜”

内脏高敏感性是IBS患者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对肠道刺激的过度感知。这种异常感知源于肠道受体受到的刺激通过传入神经通路传递到脊髓,最终影响大脑的处理方式。内脏高敏感性使得患者对正常的肠道运动和扩张产生过度的疼痛反应,这也是IBS患者腹痛的重要原因。

05

最新研究:肠道菌群与炎症的新发现

近年来,肠道菌群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研究发现,IBS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某些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减少,而潜在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增多。这种菌群失衡会引发低度慢性炎症,进一步影响肠道功能。

此外,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在IBS发病中的作用也引起了关注。白色念珠菌可以通过其分泌的念珠菌溶素激活宿主免疫反应,影响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导致上皮通透性增加和屏障功能破坏。

尽管目前对IBS的治疗仍有一定局限性,但这些新发现为未来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免疫反应以及靶向特定神经递质的治疗手段,有望为IBS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IBS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涉及肠-脑轴、神经递质、肠道动力和免疫反应等多个层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未来,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我们有望揭示更多IBS的奥秘,为患者带来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