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道培:开创中国骨髓移植事业的医学泰斗
陆道培:开创中国骨髓移植事业的医学泰斗
1964年,一个在今天看来极其普通的年份,却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33岁的陆道培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功实施了亚洲首例骨髓移植手术,为一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带来了新生。这一突破不仅开启了中国骨髓移植事业的先河,更标志着亚洲在这一尖端医疗技术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
陆道培,这位出生于1931年的浙江宁波人,自幼便展现出对医学的浓厚兴趣。1955年,他从同济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在临床实践中,陆道培逐渐将研究方向聚焦于血液病学,特别是白血病和骨髓移植领域。1957年,他开始专门从事血液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为日后在骨髓移植领域的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4年的那场手术堪称中国医学史上的里程碑。当时,骨髓移植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美国等少数国家有成功案例。陆道培团队面临重重困难:缺乏先进的医疗设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甚至连最基本的手术条件都难以完全满足。但凭借着对医学的执着追求和对患者的责任感,陆道培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完成了这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手术。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位接受移植的患者术后存活了60年,成为全球骨髓移植后存活时间最长的患者之一。
首例骨髓移植手术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陆道培,也让他看到了骨髓移植技术的巨大潜力。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1981年,陆道培再次创造历史,成功实施了中国首例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一突破性进展,为那些找不到全相合供者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陆道培发现传统的移植方案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对于HLA配型不全相合的患者。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带领团队经过反复试验和探索,最终创建了GIAC方案。这一创新性方案通过使用第三方细胞来促进移植过程中的免疫耐受,显著提高了半相合移植的成功率。GIAC方案的问世,不仅在中国开创了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新时代,更为全球骨髓移植领域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除了在骨髓移植领域的贡献,陆道培还在其他血液病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他率先在临床上证实了硫化砷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这一发现为白血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此外,他还是中国出凝血疾病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在陆道培等先驱者的努力下,中国骨髓移植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据统计,目前中国已有超过100个医疗中心能够独立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陆道培医疗集团为例,该集团自2012年成立以来,仅用12年时间就完成了1000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行业内用时最短达到这一量级的医疗机构。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在单倍型移植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由黄晓军教授团队创立的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单倍型相合移植体系,已被意大利、以色列、法国、日本、韩国、新西兰等多个发达国家广泛采用,成为国际主流单倍型相合移植方案之一。
展望未来,随着单倍型移植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对移植后并发症防治的深入研究,骨髓移植的成功率有望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未来或许能够实现对造血干细胞的精准改造,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像陆道培这样的医学先驱者的开创性工作。
从1964年到2024年,整整60年的时间里,陆道培院士始终坚守在血液病学研究和临床工作的第一线。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更是一位无私的奉献者。在他的带领下,中国骨髓移植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终跻身世界前列。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缩影。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医学研究永无止境,救死扶伤是我们永远的使命。”这句话,正是陆道培院士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