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四大特色炮台的前世今生
澳门四大特色炮台的前世今生
澳门,这座被誉为“东方明珠”的城市,不仅以其独特的中西合璧建筑闻名于世,更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澳门文物名录》中,与城市防御有关的建筑一共有9项,其中8项都是炮台。这些炮台不仅是澳门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澳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澳门四大特色炮台,探寻它们的前世今生。
在《澳门文物名录》中,与城市防御有关的建筑一共有9 项。其中,除了旧护城墙遗址,其余的8项都是炮台,包括望厦炮台、烧灰炉炮台、大炮台、圣地亚哥炮台、马交石炮台、圣方济各堡垒(即加思栏堡垒)和氹仔炮台。其中,大炮台、东望洋炮台与旧护城墙遗址已被列入世遗澳门历史城区。
为何这些炮台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呢?今天就让小澳来为大家简略介绍四个炮台的设计,分别是:大炮台、圣地亚哥炮台、东望洋炮台和望厦炮台,它们现在均为澳门的重要旅游景点哦。
大炮台
↑↑↑大炮台设计图
大炮台选址于澳门半岛的中心位置,海拔高度53米,采用欧洲“星形要塞”的平面设计,修筑于2000平方米的不规则四边形上,每个角均建有棱堡,其火炮射程覆盖整个澳门半岛。大炮台作为防御系统的核心,以城墙与其他炮台连接。
↑↑↑大炮台改建为澳门博物馆时,原来的储水池获再次利用。
大炮台内原建有大型蓄水池与仓库,除了军官官邸,还有士兵营房与火药库。值得注意的是,大炮台周边的地形改造原本也属于军事设施的组成部分,有加强要塞防守的功能。炮台在上世纪90年代改建为“澳门博物馆”。
圣地亚哥炮台
圣地亚哥炮台,又称妈阁炮台,坐落在妈阁山下的滩头,为防御澳门内港海域的要塞,是本地其中一座最早建立的炮台。
圣地亚哥炮台的选址具有守护内港出入口的重要意义,火炮射程覆盖氹仔与湾仔。原炮台是一个独立的军事要塞。
炮台原具有三个平台,20世纪初因城市发展,其最下层被填平并开辟为马路,现只遗存上部的两层,上世纪80年代被改造为古迹酒店,然而,炮台的一些遗址,包括石梯、水泉、洗衣池、小教堂、棱堡,均原址保留。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圣地亚哥炮台被改建为精品酒店,是古典魅力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
东望洋炮台
东望洋炮台建设在半岛的最高处,海拔94米,虽然位于17世纪的“天主城”以外,但其位置能有效监控周边海域的情况。
炮台原设计的平面近似一个梯形,现有的炮台曾经历多次改建。据记载,炮台内曾建有士兵营造房、蓄水池与火药库。
望厦炮台
望厦炮台是19世纪城市扩张后在半岛北部建立的防御系统的炮台,它与马交石炮台组成防线,火力范围覆盖至关闸。
由于在17世纪至19世纪的两百年间,火炮的设计得到巨大发展,炮台放弃了棱堡设计,改为采用圆形平面的炮垒,因此,在望厦炮台与马交石炮台,均可看到圆形炮垒的设计,并配置来自军舰的现代火炮。
澳门的炮台见证了欧洲自15世纪末军事要塞设计的发展,是中国境内最早及最完整的西式炮台建筑群,同时,炮台反映了澳门城市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除了具有建筑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文原文来自"澳门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