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发布最新指南:这些糖果可能危害儿童健康
卫健委发布最新指南:这些糖果可能危害儿童健康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强调儿童饮食健康问题已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在各类儿童食品中,糖果因其鲜艳的外观和甜美的口感,成为孩子们的最爱。然而,一些糖果却可能对儿童健康造成潜在威胁,需要引起家长和学校的警惕。
对儿童有害的糖果类型
- 高糖分和高热量糖果
巧克力、软糖等高糖分糖果是儿童肥胖的重要诱因。长期过量摄入会导致肥胖、蛀牙及营养不均衡,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根据《指南》要求,儿童每天摄入的添加糖不应超过25克,而一块100克的巧克力就可能含有高达50克的糖分。
- 含色素的糖果
人工色素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制造出来的,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以增加食品的视觉吸引力。常见的食品色素包括红色40号、黄色5号和蓝色1号等,这些色素往往被添加到糖果、饮料、零食等儿童食品中。虽然食品色素在规定的限量内使用被认为是安全的,但对儿童来说,频繁摄入可能带来一定风险。
研究表明,某些人工色素可能会引发儿童的多动症状。例如,红色40号和黄色5号等色素被怀疑与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发生有关。某些儿童对特定的人工色素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发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是患有哮喘的儿童,更容易对黄色5号色素产生敏感反应,导致哮喘症状加重。
- 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红零食
近段时间,款式多样、颜色艳丽、口感独特的“网红零食”蜡瓶糖在网络上走俏,吸引不少青少年儿童纷纷尝试,更有主播带着儿童出镜带货。根据记者从小卖部买回的一款蜡瓶糖包装来看,上面的配料表显示含有麦芽糖浆、水、白砂糖、食品添加剂(蜂蜡、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羧甲基纤维素钠、安赛蜜、柠檬酸、山梨酸钾、胭脂红、柠檬黄、亮蓝、苋菜红)、食用香精。
据不少网友评论反映,“味同嚼蜡,进嘴后一直犯恶心”“感觉牙齿上糊了一层蜡烛”。引起广泛讨论的成分主要是“蜂蜡”,到底是“食品级蜂蜡”还是“工业用蜡”,从食品包装上无法知晓。记者随机点开一家销量10万+的淘宝店铺,上面的成分表显示含有“食品级蜂蜡”,并配置了一张检测报告,写着“苯环芳烃含量为零”,但当记者询问客服能否提供详细的检测报告时,对方称需要下单后才可提供。根据一位网红评测博主将蜡瓶糖送检的报告结果,四款蜡瓶糖里均检测出含有多环芳烃,该成分为可累积的致癌风险物。
- 其他需要警惕的糖果
除了上述几类糖果外,一些特殊形状的糖果(如灯泡糖)可能导致口腔损伤或吞咽困难;仿真类糖果(如肥皂糖、麻将糖)容易被误食,存在窒息风险。此外,一些被禁售的糖果如哈瑞宝无糖小熊软糖(曾因甜味剂问题导致不良反应)、火箭糖(易被儿童模仿吸毒行为)也需要特别警惕。
如何远离有害糖果
- 培养健康饮食习惯
家长应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以下几点:
-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食物多样化
- 鼓励儿童不挑食和偏食,加餐以奶类、水果为主,在两顿正餐之间,分量不应该过多
- 每顿饭 20-30 分钟,让儿童做到细嚼慢咽的同时不拖延
- 儿童在吃饭时不看手机、电视等,不边吃边玩儿,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儿童做好榜样
- 养成爱喝白水的好习惯,不要用含糖饮料来代替白水
- 把餐桌当做和孩子谈心交流的场所,营造良好沟通氛围,不在吃饭时批评或惩罚,不以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
- 鼓励儿童一同参与家庭食物选择和制作过程,享受烹调食物过程中的乐趣
- 养成清淡饮食的好习惯,倡导少盐、少油、少糖,让孩子多多品尝食物天然的味道
- 儿童在食不过量的同时,还要积极运动,运动对于儿童而言,吃动平衡非常重要
- 学会阅读食品标签
家长要学会阅读食品标签,通过成分表了解产品的营养价值。选购糖果时,要特别留意是否含有人工色素、甜味剂等添加剂,尽量选择天然食材制成的产品。
- 加强食品安全教育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儿童的食品安全教育,帮助他们识别潜在危险食品,远离伪装成零食的毒品,如“彩虹烟”、“奶茶包”等新型毒品。
- 家校联合,共同守护
学校应严格执行《指南》要求,限制高糖饮料和零食的销售,提供营养均衡的校园餐食。家长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监督和引导,共同为儿童营造健康的饮食环境。
儿童健康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让我们从关注每一颗糖果开始,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通过家校联合、科学引导,帮助孩子们远离有害糖果,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