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发布狂犬病疫苗接种新策略:这些变化你需要知道
国家卫健委发布狂犬病疫苗接种新策略:这些变化你需要知道
近日,国家卫健委和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最新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对狂犬病疫苗的最佳接种策略进行了更新。新版规范明确了不同情况下的接种程序,并强调了伤口处理的重要性。这些新的指导方针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公众免受狂犬病的威胁。了解这些新策略,可以让你在面对狂犬病风险时更加从容应对。
狂犬病的全球流行情况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患病动物的咬伤或抓伤传播给人类。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据统计,狂犬病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导致约5.9万人死亡。亚洲和非洲是重灾区,占全球死亡人数的99%。
在中国,狂犬病的防控形势同样不容乐观。自2007年起,中国狂犬病病例持续下降,但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反弹。广西、广东、贵州等省份报告病例较多,整体呈快速下降趋势,但仍需警惕局部地区的波动。农民是高发群体,占病例总数的72.18%,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36:1。此外,老年人群感染比例上升明显,儿童和青少年也易受影响。
新版规范:更科学的疫苗接种策略
针对狂犬病的防控挑战,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对疫苗接种策略进行了重要更新。新版规范不仅优化了接种程序,还特别强调了伤口处理的重要性,为公众提供了更全面的防护指南。
初次暴露后的接种程序
新版规范提供了两种主要的疫苗接种方案:
- 5针法程序:在第0、3、7、14和28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5剂。
- “2-1-1”程序:第0天接种2剂(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接种1剂),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4剂。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程序只适用于我国已批准可以使用“2-1-1”程序的狂犬病疫苗产品。
再次暴露后的接种策略
新版规范对再次暴露后的处置给出了明确指导:
- 伤口处理:任何一次暴露后都应首先、及时、彻底地进行伤口处理。
- 疫苗接种:如果再次暴露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应继续按照原有免疫程序完成剩余剂次的接种;全程接种后3个月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加强接种;全程接种后3个月及以上再次暴露者,应于0、3天各加强接种1剂次狂犬病疫苗。
- 被动免疫制剂:对于按暴露前或暴露后程序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者,除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外,暴露或再次暴露后无需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新旧版规范的主要差异
与2009年版相比,2023年版规范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
- 接种程序更灵活:新增了“2-1-1”程序,为公众提供了更多选择。
- 再次暴露处理更明确:明确了3个月内的再次暴露无需加强接种,减轻了公众的接种负担。
- 被动免疫使用更谨慎:对于已完成全程接种的个体,除特殊情况外不再需要使用被动免疫制剂,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干预。
科学依据与实际意义
新版规范的制定充分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例如,研究表明,完成全程接种后3个月内再次暴露者,体内仍保持足够的抗体水平,无需额外加强接种。而超过3个月再次暴露者,通过0、3天的加强接种,可以迅速提升抗体水平,提供有效保护。
此外,新版规范还强调了伤口处理的重要性。及时、彻底的伤口处理可以显著降低病毒侵入人体的风险,与疫苗接种共同构成了预防狂犬病的双重保障。
结语
狂犬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通过规范的暴露预防处置和及时的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避免发病。新版《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的发布,为公众提供了更科学、更优化的防护方案。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狂犬病预防,了解并遵循新版规范的指导,共同筑起抵御狂犬病的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