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古建保护:在传承与发展中寻找平衡
峨眉山古建保护:在传承与发展中寻找平衡
峨眉山,这座被誉为“仙山佛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沧桑。从最初的道教名山到唐代成为普贤菩萨道场,再到明清时期拥有近百座寺庙,峨眉山的古建筑群见证了中国宗教文化的演变。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这座文化瑰宝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保护挑战。
峨眉山古建筑群的历史价值与现状
峨眉山的古建筑群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载体,更是一座座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据《峨眉县志》记载,峨眉山古有十三景,后扩为廿四景,每一处都凝聚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心血。
以万年寺无梁砖殿为例,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的建筑,形似覆釜,世号旋螺,中铸大士骑象,周罗万佛华龛。无梁砖殿的建筑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其结构稳固,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风采不减。然而,即便是这样一座珍贵的古建筑,也面临着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
游客行为与文物保护的矛盾
随着峨眉山知名度的提升,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朝圣观光。然而,庞大的游客数量给古建筑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据峨眉山景区公安统计,仅2024年春季,景区就收缴打火机200余个,劝阻违规吸烟、违规祭祀人员500余人次。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游客的不当行为,如随意触摸文物、在古建筑上刻字留念等,都对古建筑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虽然景区已采取多项措施,如设置17个火源管控点、在重点部位增设警示牌等,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游客的自觉配合。
世界遗产保护的经验借鉴
面对文物保护的挑战,我们可以从其他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经验中寻找答案。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例,该遗址在保护方面虽然最晚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出台相关保护法规数量最多,并出台许多针对性法规,如:《杭州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浙江省文物保护行政法规》和《良渚遗址国家重点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年)》,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决心与力度可见一斑。
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经验表明,要实现有效保护,需要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同时,还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保护合力。这些经验对峨眉山古建筑群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可持续旅游与古建保护的平衡之道
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如何发展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峨眉山正在探索一条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一方面,景区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管理水平。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优化游览路线,减少对古建筑的冲击。另一方面,景区还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以峨眉山市九里镇的峨胜水泥集团为例,该集团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每年可处置约6万吨污泥,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支撑。
此外,景区还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开发文创产品、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古建筑文化以更生动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减少对实体建筑的依赖。
结语
峨眉山古建筑群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不仅需要政府和景区的持续努力,更需要每一位游客的自觉参与。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峨眉山的古建筑群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