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章、张秋航教授教你如何应对鼻出血
杨大章、张秋航教授教你如何应对鼻出血
鼻出血是常见的急症之一,轻者涕中带血,重者可导致失血性休克。为了规范鼻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经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专家充分讨论,杨大章教授与张秋航教授执笔编写了《鼻出血诊断及治疗指南(草案)》。该指南详细介绍了鼻出血的原因分类、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原则,包括生命体征维护、止血方法的选择等,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鼻出血问题。
鼻出血的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患者鼻出血的时间、频率、量以及伴随症状等,了解可能的诱因和既往病史。观察患者鼻腔黏膜情况,有无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等,同时检查其他可能相关的部位,如鼻中隔、鼻甲等。
实验室检查
- 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鼻出血。
- 生化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相关检查。
影像学检查
- X线检查:对于疑似鼻部骨折或肿瘤的患者,可进行X线检查以明确诊断。
- CT及MRI检查:可更详细地显示鼻部结构及邻近组织的病变情况,有助于准确判断鼻出血的病因和部位。
局部止血措施
鼻腔填塞法
鼻腔填塞法是一种常用的局部止血方法,通过使用填塞物压迫鼻腔内的出血点来达到止血目的。操作要点包括选择合适的填塞物,如凡士林纱条、膨胀海绵等,以及正确的填塞位置和时间。填塞时应避免过度用力,以免造成鼻腔黏膜损伤。填塞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出血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化学药物止血方法
化学药物止血方法是通过使用具有收缩血管、促进血液凝固等作用的化学药物来达到止血目的。常用的化学药物包括麻黄素、肾上腺素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棉片、纱条等载体放置于出血部位。使用化学药物止血时应注意药物的浓度和使用时间,避免对鼻腔黏膜造成刺激和损伤。
物理治疗方法
电凝、激光等物理治疗方法是通过高能量作用使出血点迅速凝固、封闭,从而达到止血目的。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止血迅速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活动性出血的止血。使用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能量和作用时间,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
全身性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根据鼻出血的病因、严重程度和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止血药、抗生素、抗炎药等药物。注意事项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避免滥用药物。
输血或血液制品
对于严重鼻出血导致失血性贫血或休克的患者,应及时输血或给予血液制品以补充血容量和纠正贫血。剂量调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输血反应,合理调整输血速度和剂量,避免输血过多或过少。
营养支持
鼻出血患者康复期间,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以补充机体所需营养,促进伤口愈合。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鼻出血症状。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
- 出血点明确:在鼻内镜检查下,若能够明确找到出血点,如鼻中隔前下方的利特尔区出血,可进行针对性的止血手术。
- 并发其他症状:若鼻出血患者同时伴有鼻塞、流涕等其他鼻部症状,可考虑通过手术一并治疗。
- 保守治疗无效:对于反复发生的鼻出血,若经过药物治疗、鼻腔填塞等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进行鼻腔探查和止血手术。
手术方法
- 鼻腔探查和止血手术:通过鼻内镜等设备,直接找到出血点并进行止血操作。
-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于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出血,可通过手术矫正鼻中隔,改善鼻腔通气和引流。
- 鼻腔扩容术:对于鼻腔狭窄或塌陷引起的鼻出血,可通过手术增加鼻腔容积,改善鼻腔通气。
- 血管结扎或栓塞技术:对于严重鼻出血且出血部位位于颈外动脉分支的患者,可考虑进行颈外动脉结扎术或血管栓塞术。
预防策略与生活习惯调整
避免诱发因素
- 环境因素: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干燥、寒冷或高温环境中,保持室内湿度适中。
- 不良习惯:避免用力擤鼻、挖鼻等不良习惯,保持鼻腔清洁。
- 过敏原: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减少过敏反应引起的鼻出血。
生活习惯调整
- 饮食调整:保持清淡饮食,多饮水,补充维生素C、K等营养物质,促进鼻腔黏膜修复。
- 适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导致鼻腔出血。
- 定期复查: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鼻腔黏膜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以上综合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鼻出血症状,降低复发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出现严重鼻出血,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