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与中国睡眠研究会联合发布:青少年睡眠不足已成普遍现象,这些危害不容忽视
教育部与中国睡眠研究会联合发布:青少年睡眠不足已成普遍现象,这些危害不容忽视
最新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青少年睡眠状况令人担忧:52%的学生在24:00到2:00间入睡,更有19%的学生在2:00后入睡。这一数据背后,是无数个因睡眠不足而疲惫的年轻身躯,以及由此引发的健康隐患。
睡眠不足的危害:不仅仅是困倦那么简单
睡眠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良好的睡眠不仅能帮助青少年保持精力充沛,更是健康成长的基石。具体来说,睡眠不足会带来以下危害:
影响生长发育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脑垂体前叶所分泌的生长激素,与人的生长关系密切。一天中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分泌,特别是入睡初期的深度睡眠时分泌最多。如果减短了睡眠时间,生长激素的分泌就会减少,身高增长也会受到影响。
影响免疫功能
在睡眠过程中,人体会分泌褪黑素,这是一种氧化剂和抗氧自由基,可以让胃肠道更舒服,提高免疫功能。如果孩子经常睡眠时间过晚、睡眠时长过短,或者睡眠质量过差,可能导致孩子的身体一直处于疲劳状态,长期如此会导致孩子机体抵抗力下降,影响免疫功能,进而诱发疾病。
影响大脑发育
孩子熟睡后,脑部血液流量明显增加,睡眠可以促进脑蛋白质的合成及孩子智力的发育。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发育,导致醒来时精神状态差,影响白天的信息接收能力。
影响记忆力和专注力
研究证实,经过充足睡眠的青少年在学习任务中的表现更好,大脑中海马体的激活程度更强,而海马体与长时记忆存储功能紧密相关。相反,睡眠不足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记忆力下降、专注力不足的问题。
影响情绪调节
睡眠不足会增加杏仁核在呈现负性刺激时的激活程度,损害前额叶对杏仁核的调节抑制作用,使儿童青少年更容易过度应激,产生情绪障碍。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和睡眠问题会显著增加各年龄段学生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
影响体重管理
睡眠与肥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睡眠时间短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引起脂质代谢异常,增加体内毒素堆积,从而提高肥胖的几率。
影响学业表现
睡眠质量能够显著预测中小学生的学业表现。牺牲睡眠时间用于学习,并不能换来学习成绩的进步,反而会造成身心健康损害。
睡眠不足的两大元凶:学业压力与电子产品
学业压力
尽管“双减”政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青少年仍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随着学习阶段的上升,生活与学习的节奏越来越快,青少年不得不越睡越晚、越起越早,睡眠时间越来越少。
电子产品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带领团队进行的全国范围调查显示,青少年睡眠不足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智能手机的强光刺激会阻碍褪黑素的分泌,严重打乱睡眠节律,使被窝成为“不夜城”。
如何改善青少年睡眠质量?
规律作息是关键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家长应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计划,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特别要注意的是,周末也不宜过度补觉,以免打乱生物钟。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睡眠环境对睡眠质量至关重要。卧室应保持空气清新,避免噪音,温度控制在20-25摄氏度之间。床铺要软硬适中,睡眠时尽量保持黑暗状态,避免光源刺激。睡前30分钟应避免剧烈的体力和脑力活动。
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
高强度学习后,大脑可能仍处于兴奋状态。建议家长引导孩子做一些具有入睡仪式感的事情,如用热水泡脚、喝杯牛奶、听舒缓的音乐等,帮助大脑逐渐安静下来。
控制电子产品使用
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尤其是在睡前。可以设定“电子宵禁”,规定晚上某个时间后不再使用电子产品,以减少蓝光对睡眠节律的干扰。
适量运动
成长期的孩子适量进行运动,对发育和健康都有所裨益。但要注意运动的时间和强度,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睡眠。
结语
青少年睡眠问题已不仅仅是个人或家庭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睡眠环境,让他们在充足的睡眠中茁壮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