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一场没有硝烟的国际政治博弈
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一场没有硝烟的国际政治博弈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随后展开了长达六周的血腥屠杀。据史料记载,遇难者达30万人以上,这场惨绝人寰的暴行,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集体伤痛,也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黑暗的一页。
2014年,中国正式启动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工作。这一举动立即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关注,成为中日两国间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
申遗之路:从启动到成功
南京大屠杀档案的申遗工作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主导推动。他组织纪念馆联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共同准备了11组183卷申遗档案。这些档案包括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其中既有国际友人记录的日军暴行,也有中国受害者的血泪控诉。
在申报过程中,日本方面反应强烈。据朱成山回忆,日本通过外交渠道向中国提出抗议,并要求取消申报。然而,中国坚定推进申遗工作,最终在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政治博弈:中日韩三国角力
日本对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的反对态度,反映了其在历史问题上的复杂立场。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表示,在需努力改善日中两国关系的特殊时期,中国此举是出于政治目的利用教科文组织,对两国间过去的一段负面遗产做不必要的强调。日本方面还质疑具体遇难人数,称“尚存各种疑问”。
相比之下,韩国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韩国外交部发言人鲁光镒表示,韩方的申报与中方的申报是两码事。韩国计划于2015年正式提交慰安妇相关资料,争取在2017年将其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则明确表示,中方此次申报的南京大屠杀和日军“慰安妇”历史档案“真实、珍贵,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符合有关申报标准,目的是为了牢记历史,珍惜和平,捍卫人类尊严,以防止此类违人道、侵人权、反人类的行为在今后重演。
历史意义:从国家记忆到世界记忆
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的成功,标志着这段历史从中国的国家记忆上升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这不仅是对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历史的有力回击,更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这段历史的重视和铭记。
2014年,中国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进一步强化了这段历史的国家记忆。而申遗成功则将这种记忆扩展到了全球范围,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历史遗产。
这一过程也反映了不同国家在历史叙事上的立场和策略。日本试图通过否认和淡化来逃避历史责任,韩国则通过独立申报来维护本国的历史记忆,而中国则坚定地推动国际社会共同铭记这段历史,以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的成功,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和平的呼唤。它提醒着全世界,面对历史,我们不能选择遗忘,更不能允许否认和歪曲。只有正视历史,才能真正走向和平与 reconcil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