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用创新展陈方式讲述历史真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用创新展陈方式讲述历史真相

引用
大公网
9
来源
1.
https://www.takungpao.com/news/232108/2024/0816/1001509.html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E%B5%E8%8F%AF%E6%97%A5%E8%BB%8D%E5%8D%97%E4%BA%AC%E5%A4%A7%E5%B1%A0%E6%AE%BA%E9%81%87%E9%9B%A3%E5%90%8C%E8%83%9E%E7%B4%80%E5%BF%B5%E9%A4%A8/3508930
3.
https://www.19371213.com.cn/
4.
https://www.19371213.com.cn/sylm/xwzx/202501/t20250103_5047523.html
5.
https://www.yzwb.net/zncontent/4240700.html
6.
https://www.19371213.com.cn/information/news/hotnews/202407/t20240724_4721359.html
7.
https://www.nju.edu.cn/info/1056/393061.htm
8.
http://www.nanjing.gov.cn/zzb/ywdt/njxx/202407/t20240708_4708303.html
9.
https://www.nju.edu.cn/info/1056/390521.htm

2025年1月1日,“永恒的记忆——南京大屠杀文献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式展出。这个汇集了500余件文献实物和60余幅图片的展览,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和平的呼唤。

创新的展陈方式

此次展览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创新的展陈方式。纪念馆首次采用数字化、沉浸式、互动式的展陈设计,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

在展览入口处,一个大型数字触屏吸引了众多观众。这个触屏支持多人同时操作,观众可以通过点击屏幕与文献“对话”。电子文献以时间轴的形式呈现,从1937年至今的100多件代表性文献、110多部著作和100多篇专家论文尽收眼底。

展览中展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包括受害方、加害方和第三方的档案文献,如:

  • 1984年以来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调查资料
  • 日军上海派遣军木村松治郎等日军官兵日记
  • 不同版本的《拉贝日记》和《魏特琳日记》
  • 报道日军在南京暴行的欧美报刊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资料相互印证,构成了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铁证。

面向不同群体的教育意义

纪念馆的展览设计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不同背景观众的需求。展览分为三个部分:

  1. 文献典藏:展示各类档案史料、研究著作、学术期刊等
  2. 文献研究:展出日记、调查表、手稿、书信等一手文献
  3. 文献传播:展示各类普及读物、青少年读本、外译论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专门设置了面向青少年的普及读物展区。各类纪实文学、人物传记、儿童绘本等,让孩子们也能了解这段历史。

历史记忆的国际传播

展览不仅面向国内观众,更致力于向世界传递历史真相。展出了多语种的翻译成果,包括:

  • 《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不会消失》日文版
  • 《南京大屠杀史》英文、日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印地文版
  •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杂志的中文、英文、日文、法文版

通过这些多语种文献,纪念馆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声音。

现实意义与未来展望

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和平的倡导者。正如一位参观者所说:“文献展是对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为人们进一步探寻历史脉络提供指引。”

在当今世界,铭记历史、捍卫和平显得尤为重要。纪念馆通过创新的展陈方式和丰富的文献资料,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鲜活的记忆。它提醒着每一位参观者:历史不容遗忘,和平需要守护。

正如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所说:“观众通过了解文献中蕴含的史实和史料,汲取历史经验和吸取教训,激发牢记国耻、告慰逝者、守卫和平、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座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建筑,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界讲述着一个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故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