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卢沟桥事变背后的日军持久战策略揭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卢沟桥事变背后的日军持久战策略揭秘

引用
腾讯
6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218A04V0T00
2.
https://m.163.com/dy/article/JFRG6GKK0556929T.html
3.
http://www.81.cn/yljnt_208627/ylml/H_208637/16309667.html
4.
https://m.163.com/dy/article/JE573QAM0553RHO9.html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6%8A%97%E6%97%A5%E6%88%98%E4%BA%89
6.
https://m.toutiao.com/article/7365503595246109184/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然而,在这一关键节点上,日本军方内部对于采取何种军事策略产生了严重分歧。陆军参谋本部主张速决战,而内阁则倾向于持久战。随着战局的发展,这些分歧逐渐扩大并影响了整个战争进程。

01

战略分歧的产生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军方内部迅速形成了两派意见。以陆军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石原莞尔为代表的“不扩大派”主张集中力量对苏备战,在华实行所谓“不扩大”战略。他们认为,日本的国力尚未强大到支持全面侵华,贸然全面开战会适得其反。石原莞尔一直主张蚕食中国,集中全部国力对抗苏联,并且担心全面对华战争会削弱日本给苏联可乘之机。

然而,以陆相杉山元与陆军次官梅津美治郎为代表的“扩大派”则主张“对华一击”。他们认为,中国军阀割据,政治混乱,军队战斗力低迷,现在正是灭亡中国的最好时机。杉山元甚至向天皇表示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

这种分歧在7月11日的日本内阁会议上达到了高潮。在杉山元的主持下,会议充斥着对中国的指责与不满,最终决定对华增兵。石原莞尔的苦心经营的战略规划彻底流产。

02

持久战策略的演变

随着战局的发展,日本军方和内阁逐渐意识到速决战的不可能性,开始转向持久战策略。然而,这种转变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权力斗争和决策冲突。

南京沦陷后,日本内阁自认为中国缺乏长期抵抗能力,主张停止对华媾和。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虽然表态反对,但由于在权力博弈中失利而让步。内阁利用天皇的支持与人事任免等权力,间接干预军令部门的决策。

徐州会战后,内阁与宫廷集团更换反对媾和的阁僚,推动日军战略再次转向“以战促和”。这种反复的决策过程,反映了日本在持久战策略上的摇摆不定。

03

持久战策略的影响

日本的持久战策略最终未能实现其预期目标,反而陷入了长期的战争泥潭。这种战略失误不仅导致了日本的最终失败,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石原莞尔的担忧最终成为现实。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未能迅速达成战争目的。相反,中国的持久抗战策略逐渐消耗了日本的国力,最终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打击下走向崩溃。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的持久战策略及其演变过程,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贪婪与短视。他们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高估了自己的国力,最终在持久战的泥潭中走向了自我毁灭。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企图通过武力征服他国的行为,最终都将以失败告终。和平与发展才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