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绵阳:探寻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遗迹
冬游绵阳:探寻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遗迹
绵阳,这座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角的历史名城,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的宝地。这里是诗仙李白的故乡,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出生地,更是夏王朝缔造者大禹的诞生地。作为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不仅在科技创新领域独领风骚,更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四方游客。
羌王城:见证羌族辉煌历史的军事要塞
在绵阳安州区境内,有一座被誉为“羌族第一城”的罗浮山羌王城,它静静地矗立在十二座奇峰之间,诉说着500多年前的羌族历史。这座始建于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的军事要塞,是目前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羌族王城遗址。
羌王城依山而建,天然城垣和人工城垣总长10520米,围合面积达1平方公里。城内分内城和外城,内城作为官衙和粮草囤积地,外城则主要用于防御和驻军。城内至今仍保留着点将台、哨台、屋基等遗迹,东门城楼古朴壮观,城楼楼基是残存的一段高约2米的古墙,让人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昔日羌王城的雄伟气势。
城内最令人称道的是其精妙的防御体系。内城南门用不规则的大石块垒砌而成,石块间没有使用灰浆黏合,却嵌合得恰到好处。门上方直接用稍作加工的大条石横向盖顶,展现了羌族建筑的独特风格。内城南门一侧墙上还留有一个碗口大小的观察哨孔,类似现代防盗门的“猫眼”,可以清晰观察来路上的动静。进城门后是一块20多平方米的凹地,三面是高数米的陡坡,形成一个瓮城,体现了羌族同胞的智慧。
羌王城的建立与明代“宣德启衅”事件密切相关。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镇守松潘的千户钱宏为逃避远征交趾,故意制造民族冲突,引发羌、藏、氐、汉诸民族长达数十年的战争。1507年,茂州所属静州土官及陇木头土舍率众占据罗浮山,砌石筑城,自号羌王。直至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明军全力围剿,羌王城才被废弃。
值得一提的是,羌王城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得到复修,被称为“徐家城”。这一修复工程使得羌王城的城垣得以保存至今,成为研究羌族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遗存。
越王楼:天下诗文第一楼
如果说羌王城展现了绵阳的军事历史,那么越王楼则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文学底蕴。越王楼位于绵阳市游仙区,是唐代四大名楼之一,被誉为“天下诗文第一楼”。楼高99米,共15层,是绵阳的标志性建筑。
越王楼始建于唐代,因李贞(唐太宗第八子)被封为越王而得名。楼内收藏了李白、杜甫等历代大诗人题咏越王楼的诗篇多达154篇,其中不乏《登越王楼》《越王楼歌》等名篇。登上越王楼,可以俯瞰绵阳三江美景,感受盛世大唐的璀璨风华。
楼内设有绵州唐城《名楼盛宴》、李贞与越王楼历史文化厅、唐文化馆等展厅,展示了唐代文化的精髓。无论是建筑艺术还是文化内涵,越王楼都是绵阳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绵阳博物馆:汉马摇钱树见证千年文明
要深入了解绵阳的历史文化,绵阳博物馆是不可错过的地方。博物馆位于绵阳市富乐山西麓,是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于2016年8月10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43527.94平方米,建筑面积2996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
博物馆的展陈区由“千载回望古绵州——绵阳历史文化陈列”和“岷山涪水——绵阳自然陈列”两个基本陈列,以及“流淌的记忆——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富乐梦想——绵阳摇钱树陈列”、“国之大用——绵阳汉马陈列”、“山间洞府——绵阳崖墓陈列”四个专题陈列构成,共展览文物1400余件,自然标本200余件。
其中,东汉说唱俑、摇钱树、东汉大铜马、人体经络漆雕模型等馆藏精品尤为引人注目。特别是汉马,绵阳博物馆是国内馆藏汉马最多的博物馆之一,这些文物见证了绵阳作为汉代重要城市的辉煌历史。
富乐山:三国文化的重要见证
富乐山因“东据天池,西临涪水,形如北斗,卧龙伏焉”而得名,是绵阳市内的重要公园之一。这里不仅是城市中的绿色氧吧,更是了解三国文化和绵阳历史的好地方。
公园内建有富乐堂、汉阙、碑林、桃园三结义雕塑等景点。其中,富乐堂是为纪念刘备与刘璋在此相会而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见证。汉阙和碑林则展示了绵阳悠久的历史文化。漫步其中,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
冬季游览注意事项
绵阳的冬季气候温和,但早晚温差较大,游客需注意保暖。此外,冬季是观赏绵阳雪景的好时节,尤其是羌王城、富乐山等景点,雪后的景色别有一番风味。
在游览时,建议选择上午9:00至下午17:00之间参观,这个时间段天气较为稳定,适合户外活动。同时,绵阳的景点大多分布较广,建议提前规划好行程,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此外,冬季是旅游淡季,部分景点可能有闭馆时间,建议提前查询开放时间,合理安排行程。
绵阳,这座承载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无论是羌王城的雄伟,还是越王楼的诗文,亦或是博物馆的珍藏,都诉说着绵阳辉煌的历史。这个冬天,不妨来一场绵阳文化之旅,感受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