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精神病特征与大脑结构的惊人联系
最新研究:精神病特征与大脑结构的惊人联系
最新研究表明,精神病特征与大脑结构完整性受损密切相关。芬兰阿爾托大學助理教授努曼瑪薩(Lauri Nummenmaa )等人发现,具有精神病特征的人在观看高度自然主义暴力事件时,其眶额皮质和前岛叶灰质密度较低,且对暴力刺激的大脑活动反应异常强烈。这些研究结果为理解犯罪心理提供了重要的神经生物学证据,揭示了反社会人格背后的生理机制。
早期精神病患者的白质微观结构特征
早期精神病(EP)患者在精神病发作后的三年内表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使得预后预测充满挑战。目前,关于神经微观结构特征与EP症状特征之间的稳定关系的证据较少,这限制了早期干预措施的发展。一项发表在《生物精神病学》(Biological Psychiatry)上的研究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识别在不同独立队列中与EP相关的稳定和可推广的微观结构特征。
研究采用偏最小二乘(PLS)相关分析法,探讨白质(WM)特性与症状特征之间的多变量关系,以识别稳定和具有普遍性的EP特征。主要研究队列包括来自人类连接组计划-早期精神病项目的124名EP患者,验证队列则包括来自费恩斯坦医学研究所的78名EP患者。这些样本均包含患有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障碍和精神病性情绪障碍的个体。
研究发现,在HCP-EP和MEND两个队列中,均发现一个显著的潜在成分(LC),对应于结合了阴性症状(主要是情感表达减弱)和特定躯体症状的症状特征。这些LC捕捉到了WM破坏的综合特征,主要表现为皮层下和额叶关联纤维的组合。PLS模型在主队列中训练后,能准确预测验证队列中的微观结构特征和症状。这些发现不受诊断、药物或物质使用的影响。
大脑结构异常与犯罪心理的关联
犯罪心理结构特征复杂,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要素,具有稳定性与动态性。主体构成特点体现动机、目的及心理缺陷,影响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结构的特征体现在多个方面:
- 犯罪心理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含了主体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多个心理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犯罪心理的整体。
- 犯罪心理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便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对个体的犯罪行为产生持续的影响。
- 犯罪心理结构具有动态性,它会随着个体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个体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主体构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犯罪心理主体通常具有特定的动机和目的,这些动机和目的往往是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
- 犯罪心理主体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或异常,这些缺陷或异常使得他们难以正确理解和应对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等要求,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 犯罪心理主体往往具有一定的犯罪能力和技能,这些能力和技能使得他们能够有效地实施犯罪行为。
- 犯罪心理主体还常常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行为特点,如缺乏责任感、自私自利、冲动易怒等。这些行为特点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社交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还增加了他们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这些大脑结构的异常可能为犯罪心理的形成提供了生物学基础。例如,前额叶皮层的异常可能影响个体的决策过程和冲动控制,而白质微观结构的破坏可能影响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传递,从而影响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
结语
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犯罪心理,也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深入研究大脑结构与精神病特征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识别高风险人群,及早进行干预,从而降低犯罪行为的发生率。同时,这些神经生物学证据也为司法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更公正地评估和处理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