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认知失调理论视角下的互联网社交现象解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认知失调理论视角下的互联网社交现象解析

引用
人民网
11
来源
1.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24-04/20/content_26070950.htm
2.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pc/content/202410/16/content_30030026.html
3.
https://post.smzdm.com/p/azo330v0/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A%8D%E7%9F%A5%E6%89%AD%E6%9B%B2
5.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8006
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10/18/16295112_1131048579.shtml
7.
https://news.sina.cn/2024-05-22/detail-inawahxr4778504.d.html
8.
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40325924762.html
9.
https://eddyemma.com/posts/ministry/20240816-offensive-opinion/
10.
https://www.knowyourself.cc/detail?id=goR3BZ5h2
1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D%91%E7%BB%9C%E6%88%90%E7%98%BE%E7%97%87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中涌现了诸多新的心理现象,如网络暴力、信息茧房、网络热梗等。这些现象背后,认知失调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框架。本文将从认知失调理论的角度,深入探讨这些互联网社交现象的成因及其应对之道。

01

认知失调理论:理解心理不适的关键

认知失调理论由费斯汀格于1957年提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个体的行为与态度不一致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即认知失调。为了消除这种不适,个体往往会通过改变行为或调整态度来恢复心理平衡。

例如,当一个人持有“吸烟有害健康”的态度,但又无法戒烟时,他可能会通过减少吸烟量或寻找吸烟的“好处”来缓解认知失调。这种心理机制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在互联网社交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02

互联网社交中的典型现象

网络暴力:虚拟空间中的恶意攻击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对特定对象或社会事件发起的非理性言论攻击。从刘学州因寻亲之路屡遭恶意攻击,到郑灵华因染粉色头发被无端贴上负面标签,再到近期“胖猫”事件引发的广泛争议,这些案例无不揭示了网络暴力的严重性。

信息茧房:同质信息的过滤与选择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在信息获取过程中,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已有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不同意见的现象。在算法推荐机制的影响下,这种现象更为显著。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往往是经过个性化筛选的内容,这使得他们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难以接触到多元观点。

网络热梗:青年群体的情绪价值表达

网络热梗是青年群体在网络互动中创造的流行语,如“公主请……”“想你的风吹到了……”“i人与e人”等。这些热梗不仅反映了青年群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情绪体验,更承载着他们对情绪价值的追求。情绪价值是指个人能够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高情绪价值的表达能够为他人提供愉悦、满足、安慰等舒服稳定的情绪体验。

03

认知失调理论的解释视角

网络暴力:通过攻击缓解不适

从认知失调理论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的发生往往源于个体对某个事件或人物持有强烈的负面看法,这种看法与他人的正面评价形成认知失调。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感,个体会选择通过攻击或谩骂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试图改变他人的观点或迫使对方沉默,从而恢复心理平衡。

例如,在“胖猫”事件中,一些网友对当事人的外貌持有偏见,这种偏见与社会普遍倡导的包容性态度形成冲突。为了缓解认知失调,他们通过发表攻击性言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试图影响他人对事件的看法。

信息茧房:避免认知冲突的选择

信息茧房的形成同样可以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当个体接触到与自己已有观点相悖的信息时,容易产生认知失调。为了避免这种不适感,人们往往会主动选择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源,从而形成信息茧房。

例如,一个坚定支持某种政治立场的人,可能会选择只关注与自己观点相同的新闻媒体,而忽视其他观点。这种选择性接收信息的行为,正是为了避免认知失调带来的心理不适。

网络热梗:情绪价值的补偿机制

网络热梗的流行反映了青年群体对情绪价值的追求。当个体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或压力时,可能会产生认知失调。通过使用网络热梗,他们能够在虚拟空间中获得情绪上的满足和认同,从而缓解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

例如,“公主请……”这类热梗让使用者感受到被关注和被尊重,而“家人们谁懂啊?”则通过亲密的称呼和共鸣的表达,让年轻人感受到被接纳和认可。这些情绪价值的输出,正是为了弥补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心理缺失。

04

应对之道:构建健康的网络社交环境

面对互联网社交中的这些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

  1.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暴力的认识,培养理性表达的习惯,学会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2. 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在个性化推荐的同时,增加信息的多样性,帮助用户突破信息茧房的限制,接触更多元的观点。

  3. 建立健康的情绪表达渠道:鼓励积极、正面的情绪价值输出,同时也要警惕过度依赖情绪价值带来的风险,培养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

  4. 完善网络治理机制:加强对网络暴力的监管和惩治力度,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心理挑战,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理性的网络社交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