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坎农:揭秘人类“战或逃”心理机制的先驱
沃尔特·坎农:揭秘人类“战或逃”心理机制的先驱
“当一个动物面对危险时,它必须迅速决定是战斗还是逃跑。”这是美国生理心理学家沃尔特·坎农在1915年提出的著名论断。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生理学家之一,坎农不仅提出了这一影响深远的理论,还通过其开创性的研究,为我们理解人类在压力下的生理反应奠定了基础。
从哈佛到“钡餐之父”
1892年,年轻的坎农踏入了哈佛大学的校门。这位来自威斯康星州的穷小子,凭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执着,很快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在哈佛医学院,他与亨利·P·鲍迪奇合作,开始使用X射线研究消化生理学。这一开创性的工作不仅让他成为将X射线应用于生理学研究的第一人,还为他赢得了“钡餐之父”的美誉。
“战或逃”理论的诞生
1915年,坎农在其著作《疼痛、饥饿、恐惧和愤怒的身体变化》中首次提出了“战或逃”反应的概念。他认为,当动物(包括人类)面临威胁时,身体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释放肾上腺素,为应对威胁做好准备。这种反应涉及多个生理变化:
- 心率和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输出量
- 肝脏释放葡萄糖,提供额外能量
- 呼吸加快,为肌肉提供更多氧气
- 血液重新分配,优先流向肌肉和大脑
- 瞳孔放大,提高视觉敏锐度
这些变化共同作用,使个体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战斗或逃跑的决定。
现代研究的新发现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坎农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战或逃”反应的神经机制。研究表明,大脑中的杏仁核在感知威胁后,会触发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激素共同作用,引发上述生理变化。
更令人兴奋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吴惊香团队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揭示了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的底物结合及抑制机制。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战或逃”反应的理解,更为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障碍提供了新的可能。
从理论到实践
坎农的“战或逃”理论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了解这一反应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情绪,做出理性决策。此外,该理论还被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为提升人类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1915年首次提出至今,“战或逃”理论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作为这一理论的奠基人,沃尔特·坎农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科学史册上。他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人类面对威胁时的生理反应机制,更为后续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坎农的理论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我们在压力和挑战面前,做出最恰当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