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国际癫痫关爱日:社区如何持续防治癫痫风暴?
6.28国际癫痫关爱日:社区如何持续防治癫痫风暴?
6月28日是“国际癫痫关爱日”,由四川省抗癫痫协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机构共同发起,通过线上精品课和线下义诊等活动,提高公众对癫痫的认识。如今,社区如何继续开展癫痫防治工作成为重要议题。专家们建议,社区应定期组织科普讲座和义诊,提供专业的医疗指导和支持,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更好地应对疾病,减少社会歧视,让癫痫患者享有更高质量的生活。
社区防治新突破:益生菌治疗显成效
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与癫痫发作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通过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物,已成为癫痫治疗的新方法。
2017年,我国学者首次报道通过粪菌移植成功治疗一例克罗恩病患者的难治性癫痫。随后,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益生菌对癫痫的有效控制作用。例如,Gómez-Eguílaz等人的研究显示,使用混合益生菌制剂治疗4个月后,28.9%的难治性癫痫患者发作频率降低50%以上。邓宇虹等人的研究则发现,口服脆弱拟杆菌839菌株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改善患者认知、情绪和睡眠等共患病。
科技创新引领癫痫治疗新方向
神经调控技术是近年来癫痫治疗领域的重要创新。主要包括深脑刺激(DBS)、经颅磁刺激(TMS)和迷走神经刺激(VNS)等技术。
深脑刺激(DBS):通过植入大脑深部的电极发射电脉冲,调节异常神经活动。临床试验显示,约60%的患者在接受DBS治疗后,癫痫发作频率显著减少。
经颅磁刺激(TMS):通过头皮施加磁场,调节脑部特定区域的神经元活动。研究发现,TMS可使患者发作频率减少30%-50%。
迷走神经刺激(VNS):通过植入胸部的刺激装置,定期发放电脉冲,影响大脑活动。数据显示,约40%-50%的患者在治疗一年后发作频率减少超过50%。
国家政策支持推动癫痫防治发展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机构在神经信号监测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液/液界面超微离电器件(L/L UIs),能够实现在生理环境下对非电化学活性的氯离子(Cl-)进行高灵敏、抗干扰、可逆、实时动态追踪。这一成果为癫痫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和诊疗方案确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社区是癫痫防治的重要阵地。通过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和患者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公众对癫痫的认识,减少社会歧视,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社区医疗机构应加强与上级医院的协作,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医疗服务。
未来展望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癫痫的治疗手段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社区作为防治工作的前沿阵地,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贴心的健康管理。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营造理解、接纳和关爱癫痫患者的社会氛围,让每一位患者都能享有尊严和高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