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作业中的“十不吊”,你都了解吗?
起重作业中的“十不吊”,你都了解吗?
2024年2月26日,江苏南京某工厂发生一起严重的起重作业事故。一根吊索突然断裂,导致吊物倾覆,造成1人死亡、4人受伤。这起事故再次敲响了警钟:在起重作业中,任何一次违规操作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为了预防此类悲剧的发生,我国制定了严格的起重作业安全规范,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十不吊”原则。这十条看似简单的规定,每一条都凝聚着血与泪的教训,是保障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十不吊”原则详解
指挥信号不明或乱指挥不吊:在起重作业中,指挥信号是吊车操作员的“眼睛”。如果信号混乱或错误,操作员无法准确判断吊物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极易引发事故。
超负荷不吊:每台起重机都有其额定承载能力,超载会破坏起重机的结构平衡,导致机械故障或结构损坏,甚至发生倾覆。
工件紧固不牢不吊:吊物如果捆绑不牢,在起吊过程中容易滑落,造成物体打击事故。
吊物上有人不吊:吊物上站人或吊物下有人是最危险的违规行为之一。一旦吊物坠落或晃动,人员很难及时躲避。
安全装置失灵不吊:起重机的安全装置(如限位器、制动器等)是防止事故的重要保障。安全装置失灵时作业,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
埋在地下的物件不吊:地下物体的重量和状况难以准确判断,强行起吊可能导致起重机超载或地下设施损坏。
光线昏暗看不清不吊:视线不良时,操作员无法准确判断吊物的位置和周围环境,增加了操作风险。
斜拉工件不吊:斜拉会破坏起重机的受力平衡,增加翻车或倾覆的风险。
棱角物件无衬垫不吊:棱角处容易磨损钢丝绳,导致断裂。
吊物过重不吊:与第二条类似,强调了对负载重量的严格控制。
事故背后的警示
尽管“十不吊”原则广为人知,但在实际操作中,违规现象仍屡见不鲜。据统计,起重伤害事故中,约有70%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2]
在[2]中提到的事故案例中,多名工人在吊物下方作业,完全忽视了“吊物下严禁站人”的基本规则。这种行为在日常作业中并不罕见,反映出部分作业人员安全意识的淡薄。
法律法规的约束
《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对起重机械的租赁、安装、拆卸和使用做出了详细规定。其中明确指出,建筑起重机械在使用前必须经过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使用。同时,使用单位必须建立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记录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情况。[3]
安全意识重于泰山
“十不吊”原则不是束缚生产力的条条框框,而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安全守则。每一次事故都伴随着家庭的破碎和生命的消逝,每一个“不吊”的背后,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安全的坚守。
让我们以近期的事故为鉴,时刻保持警醒,严格遵守“十不吊”原则,共同守护起重作业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