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吵架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学会吵架”
避免吵架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学会吵架”
吵架真的是一件让人挺不舒服的事情,但每个人的生活中几乎都无法避免。那么,跟人吵架了,应该怎么办呢?这本《吵架了怎么办?》堪称“科学吵架指南”。
争吵的原因是什么?争吵的感觉如何?如何避免争吵?人与人应该怎样和睦相处?……把“争吵”这件平常也频繁的事情,作为一个问题来好好地审视一番,全面、严谨地讨论一番,让人觉得既新颖又实在有必要。
人是情绪动物,处于争吵和冲突中的人,一定程度上是丧失了理智的,此时更科学的不是管控情绪,而是控制行为。就像书中所说的可以生气,可以大喊一声,可以跺脚,可以上蹿下跳,但不能打人,不能骂脏话,不能乱扔东西。
理解了吵架,消除了吵架的破坏性,再来学学更科学地吵架。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还能让彼此的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吵架,说到底是一种良性的沟通,这不仅适合孩子,也适合所有人。
【德】桑德拉·格林/著
【德】莱娜·埃勒曼/绘
为什么人会吵架?
朋友给我打电话,在电话里说:“刚和家人吵了一架。哎,心里真不是滋味!”
因着多年做心理辅导的经验,我对情绪有着较高的敏感度。我知道朋友说的“不是滋味”里,其实包含了很多复杂的滋味,比如生气、愤怒、愧疚、羞愧、难过、失落、沮丧等等。我也很理解朋友的这些感受,因为没有谁愿意处在冲突之中;然而,生活中,谁又能完完全全地避免冲突,又有谁愿意在吵架中彼此伤害呢?
既是如此,那为什么我们还是会吵架呢?
如《吵架了怎么办?》中所说,这是因为我们彼此之间有很多不同。人和人之间同时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个体差异,比如血型和天生气质类型的不同、人格特质的不同、受到家庭或学校早期教育的方式不同、价值观或者看重的东西不同、情绪背后的需要也不同……这些差异是引发争吵根本原因。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就是会吵架。而能避免吵架的最好方式,其实是学会“健康地吵架”,也就是让吵架这件事更加科学。
生气的情绪来了时,大脑里正在发生着什么呢?
我常想,要是人的脑壳是透明的,能让人一眼就看到大脑里面正在发生着什么就好了。比如吵架的时候,人的大脑也很忙碌——用脑科学家丹尼尔˙西格尔的比喻来说,人的大脑里就像是一个复式楼房,一楼是人的本能脑,负责人类最基本的生理反应,比如呼吸、心跳等;而二楼是理智脑,负责更为复杂的信息处理,比如情绪识别和管理、逻辑与表达等等。
但是!当人生气吵架的时候,从一楼到二楼的楼梯就坍塌了;此时,我们的大脑无法像平时一样,从一楼的本能脑过渡到二楼的理智脑。楼梯的坍塌意味着人会失控。所以,当你看见有人“吹胡子瞪眼睛”,或者“脸红脖子粗”的时候,说明这个人大脑里的楼梯已经坍塌了——他正在用一楼的“本能脑”做出反应,而不是用二楼的“理智脑”在行事。这就是人在一些强烈情绪中的时候,大脑正在发生的反应。
这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往下看。
需要管控的是我们的行为,而不是情绪
如果有件事让你很生气,这时你想要管控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不生气”,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因为情绪反应并不是可以“控制”的,它们就像流动的云一样,不仅不能被管控,还需要被接受和理解。
不过,人的行为却是需要被管控的,就像《吵架了怎么办?》书中提到的:生气是可以的,但不是每一种行为都被允许;比如抓头发、殴打和辱骂他人等等,都是不对的。通常情况下,大脑里的楼梯坍塌之后,我们需要先去“修楼梯”。这件事很要紧,因为不修楼梯,我们就无法使用二楼的理性脑,也无法用理性的行为去对待他人。
那么,该怎样修好“楼梯”,管控不恰当的行为呢?《吵架了怎么办?》里面提到一个非常科学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暂停一下”。人们常以为,通过吵架发泄情绪就能让感觉好起来,但是事实上如何呢?根据前文中对脑科学的研究,真相恰恰相反:人在争吵的时候,不仅感觉会越来越坏,一不小心,事情还会朝着更加糟糕的地步去发展。所以,只顾着发泄情绪并不能帮我们修好楼梯,还很可能把楼梯给碾压成碎片。关于这一点,我想,我们可能已经在真实的生活中积攒了不少糟糕的经验了吧?比如,你是否曾经受到强烈的情绪驱使,在情绪的“绑架”之下做出错误的决定,让你一想到就感到愧疚或后悔?在情绪来了的时候,不妨“暂停一下”来管控不恰当的行为,这是非常科学的管理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怎样才能避免吵架?
在前言中我提到,避免吵架最好的方法,其实是“学会吵架”。我知道,读者朋友们听到这句话,可能会感到惊讶或者疑惑:学会科学、健康地吵架,就能避免吵架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们能理解并尊重大脑的工作过程,合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可以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友好地沟通,而不再需要用争吵来互相伤害了。
如何做到“科学争吵”?《吵架了怎么办?》当中给出了许多具体的方法和建议,比如:喊出来、跺跺脚,做一个“停止”牌,做一个不伤害他人的“出气筒”,学会拒绝并练习说“不”,写一封愿望信,列一个“可以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的行为清单,站在镜子前练习做“超级英雄”,建立“家庭守则”,善用“怒气阀”……如果我们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方法来化解和疏导情绪,相信争吵的次数就会大大减少,人人都能够从良性沟通中受益。
关于吵架的两个“黄金原则”
1.“你愿意他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
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并不难理解。但是仔细研究其中的逻辑,你就会发现这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差异的。我们从小听到的更多的是“别人敬我一尺,我敬别人一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其中的逻辑是,我们怎样对待他人,要根据他人怎样对待我们来确定。但这条黄金原则的逻辑则恰恰相反:我们应当从自己出发,而不是依靠他人或环境的反应,来确定我们自己要怎样行事。同时要相信,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的需要都应该尽量得到满足。
2.“你有权利和义务负责的,是自己的那部分”
读者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在吵架或者解决冲突的时候,很是期待对方能赶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马上被我们改造?或者是,我们常常越界,想让对方听从自己?但是,这样做其实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会损伤你们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只能负责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而不是他人的课题。假若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任,那么吵架这件事,就不会成为任何人的负担。
好了,谢谢你们耐心读到这里。祝愿每一位读过《吵架了怎么办?》的大朋友、小朋友,都能从这本严谨全面的“吵架指南”里受到启发。用你们学到的更加科学的方式,去“吵架”、去“和好”吧!愿你能在真实的生活中体会情绪,感受人与人之间互相联结的美妙。
(本文为 [德]桑德拉·格林 著,[德]莱娜·埃勒曼 绘《吵架了怎么办?》的导读,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授权发布。)
翻译 |非虚构 |人文科学
《吵架了怎么办?》
[德]桑德拉·格林 著 [德]莱娜·埃勒曼 绘
李士勋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
2023年10月
人是情绪动物,处于争吵和冲突中的人,一定程度上是丧失了理智的,此时更科学的不是管控情绪,而是控制行为。就像书中所说的可以生气,可以大喊一声,可以跺脚,可以上蹿下跳,但不能打人,不能骂脏话,不能乱扔东西。
理解了吵架,消除了吵架的破坏性,再来学学更科学地吵架。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还能让彼此的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吵架,说到底是一种良性的沟通,这不仅适合孩子,也适合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