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雪豹监测新发现助力“雪豹之都”建设
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雪豹监测新发现助力“雪豹之都”建设
近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次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工作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拍摄的影像资料时,发现了雪豹在高山之巅穿行的珍贵画面。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保护区无雪豹影像资料的空白,也进一步证明了近年来生态保护工作的显著成效。
保护区的生态特征
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祁连山支脉达坂山南麓,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区域。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65.4%,其中98%为天然林,被誉为西宁北部的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区内生态系统丰富多样,涵盖了森林、湿地和草原三大生态系统,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
雪豹监测的重要发现
雪豹,被誉为“雪山之王”,是高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一直将寻找雪豹作为重要监测研究方向。
2020年1月7日,保护区首次通过红外相机捕捉到雪豹的珍贵影像,这一发现填补了西宁地区雪豹影像资料的空白。此后,雪豹的身影频繁出现在红外相机镜头中。据统计,保护区累计布设300余台红外相机,拍摄到90余期雪豹活动影像,涵盖成体、亚成体等多个年龄段。
保护工作的艰辛与成效
为了监测雪豹等野生动物,保护区工作人员需要定期深入高山密林,布设和维护红外相机。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保护区,天气变幻莫测,工作人员常常需要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工作。他们每月都要上山布设红外相机,一般4个月到6个月收一次设备,每次上山都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
尽管条件艰苦,但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保护区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通过划定巡护路线、统计巡护次数等方式,全面开展保护区巡护检查工作,总巡护里程达12万公里。同时,保护区建立了“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包括手机App智慧监测、无人机巡查、红外相机监测和视频监控等,使监测管理更加可视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打造“雪豹之都”的愿景
西宁市正致力于打造“雪豹之都”城市名片。2024年9月,西宁市正式发布“雪豹之都”城市IP形象“宁萌”,以雪豹自然形态和生态习性为设计灵感,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现出雪豹温顺友善的特质。这一形象不仅体现了西宁的生态特色,也展现了西宁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雪豹频繁现身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是生态保护成效的有力证明,更为西宁打造“雪豹之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未来,西宁将持续擦亮“雪豹之都”这张城市名片,通过打造“雪豹”品牌效应,构建市民与游客和谐共享的高品质现代城市空间,为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品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