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养殖的环保秘籍大揭秘!
鱼塘养殖的环保秘籍大揭秘!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鱼塘养殖面临的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养殖户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鱼塘养殖的主要环保问题,并分享几种创新的环保解决方案。
鱼塘养殖的环保挑战
鱼塘养殖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环保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过量投喂和鱼类排泄物导致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高,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影响水质。
尾水排放不达标:鱼塘尾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直接排放会污染周边水环境。
药物残留:为防治疾病,养殖户往往过度使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导致药物残留,影响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
创新的环保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各地积极探索创新的环保解决方案,取得显著成效。
尾水治理技术
戴思乐公司提供了一套全面的渔业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方案。该方案采用专利设备,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总磷等有害物质,确保养鱼用水安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设备安装在原水道,不占用额外养殖空间,且高度自动化,可实现远程无人管理。通过重建水体微生态,消除底泥污染,实现水清、泥净、鱼欢的理想状态。
“零排放”圈养模式
在湖北六合垸管理区,一种全新的“零排放”圈养模式正在推广。这种模式将主要鱼类放在专门的圈养桶内养殖,通过增氧系统、集排污系统和净化系统,实现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
每个圈养桶配备特殊的锥形斗状结构,利用集污区域非扰动、吸污管径优化配置等技术,有效去除固体废弃物。养殖尾水经过管道抽至尾水分离塔,分离成上清液和底部污泥。上清液经过三级串联装置处理后,可直接回流至鱼塘,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显著降低了养殖风险和劳动成本。目前,六合垸管理区已投资160余万元,建设40个圈养桶,每个桶的正常存活率达到70%-80%,成鱼圈养数量可达1600条左右。
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农业农村部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通过池塘标准化改造、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和陆基设施养殖等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养殖模式下,养殖户需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加强水环境管理和饲料投喂,减少药物使用。同时,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盐碱地水产养殖等模式,拓展水产养殖空间。
政策支持与案例分享
为推动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农业农村部实施“五大行动”,包括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和水产种业质量提升等。各地也纷纷出台配套政策,支持生态养殖和尾水治理项目。
以湖南津市西湖渔场为例,该渔场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探索出“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的生态养殖模式。渔场不投饵、不施肥、不用药,实施“人放天养、自然生长、捕大留小、阶段性调控”的净水养殖模式,实现良性循环。
通过建立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恢复区,植物覆盖率从2014年的2%增长至25%。根据毛里湖生态现状,合理投放滤食性鱼类,摄食浮游生物及水体中的腐殖质,有效降低湖区浮游生物总生物量和氮磷含量。
这种生态养殖模式不仅改善了水质,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渔场年销售量虽然下降近一半,但平均价格却翻了一番,整体经营效益得到保障。同时,渔场还带动周边农户增收,每年收购近50万公斤净水鱼苗,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每年带动周边用工500多人次。
展望未来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政策的推动,生态养殖将成为鱼塘养殖的主流模式。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更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食品安全。我们期待更多养殖户加入到生态养殖的行列中来,共同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