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笏园里的郑板桥:一位清代名士的文化印记
十笏园里的郑板桥:一位清代名士的文化印记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这首《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是郑板桥在乾隆年间因请求赈济饥民而得罪上司被罢官时所作,诗中不仅展现了他清廉正直的品格,也表达了他对潍县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郑板桥,这位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在潍县(今山东潍坊)担任县令。在潍县任职期间,他不仅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书画作品,更以其清廉爱民的为官之道赢得了百姓的爱戴。而十笏园,这座被誉为“北国小园之首”的古典园林,不仅见证了郑板桥的足迹,更成为了传承其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十笏园始建于明代,原为私家园林,后被潍县首富丁善宝购得。园主人丁善宝十分仰慕郑板桥的才学与品格,因此在园中多处留下了郑板桥的遗迹。步入十笏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照亭,这座位于园池中心的亭子,不仅是观赏园林美景的绝佳位置,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十笏园中,最能体现郑板桥文化印记的当属“稳如舟”小亭。亭内北门悬挂着一副对联:“雷文古鼎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这副对联正是郑板桥的真迹,其书法苍劲有力,诗句中流露出的闲适与淡泊,仿佛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到这位清代名士的风雅情趣。
沿着回廊漫步,不难发现假山半山腰的风雨亭内嵌有郑板桥的书画石碑。这些石碑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更是郑板桥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现。他的画作以竹、兰、石为主,笔墨淋漓,风格独特,被誉为“板桥体”。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郑板桥的艺术才华,更体现了他高洁的人格追求。
近年来,十笏园不仅作为一座园林供游客观赏,更成为了传承郑板桥文化的重要基地。园内设有多个展厅,展示中国园林文化、潍县园林特色等,并引入非遗工作室,开展研学活动,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郑板桥的故事和精神还通过戏曲、影视等多种形式得到了广泛传播。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的新编扬剧《郑板桥》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了郑板桥的一生,让当代人得以更好地了解这位清代名士的风采。
十笏园,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园林,不仅见证了郑板桥的足迹,更成为了传承其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里,每一处景致都在诉说着郑板桥的故事,每一幅书画都在展现着他的艺术成就。而这些文化遗产,正在以创新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让郑板桥的精神得以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