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英解读:土地如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刘守英解读:土地如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土地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重要的制度安排,以地谋发展模式包含土地推动的经济增长、土地推动的工业化、土地推动的城市化和土地资本化与土地融资四个方面。”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刘守英看来,土地不仅是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在不同发展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土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24年2月,中央深改委会议将土地要素改革放在首位,强调“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当前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现实挑战。
改革成效显著
土地制度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进,成效显著。2024年,全国用地计划总量为600万亩,重点保障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用地。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约45%,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在农村土地改革方面,目前已有350个县级地区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自去年3月份以来,全国试点地区合计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块719宗,面积1.31万亩,总成交金额185.2亿元。这些改革不仅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还带动了产业投资和就业增长。
未来方向:创新转型与新质生产力
面对全球新产业政策、新保护主义、新政府干预形势,专家们普遍认为,土地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创新转型。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张燕生指出,地方竞争是推动制度型开放和改革的重要因素,要把握新能源革命、绿色革命、数字革命创新发展的新赛道新风口。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沈坤荣则强调,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要以此为契机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这表明,未来的土地制度改革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
结语
土地制度改革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从保障重大项目用地到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到探索建立市场化机制,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土地要素将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