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春:黄山迎客松的守护者
胡晓春:黄山迎客松的守护者
每天清晨6点30分,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黄山之巅,胡晓春就已经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作为黄山迎客松的守松人,他需要在游客到来之前完成第一次巡查。
14年的守护
2010年,胡晓春成为黄山风景区第19任守松人。这一守,就是14年。每天,他都要对迎客松进行至少9次巡查,每隔两小时一次,恶劣天气时更是每半小时就要检查一次。夜间,他还要根据红外线防侵入报警系统信号随时起床查看情况。
工作的日常
巡查时,胡晓春手持放大镜,脖系望远镜,仔细检查树皮、松针和枝丫是否异常,观察树下土壤的干湿情况,还要检查防雷系统和支撑杆等设施是否正常运作。这些看似重复的工作,他从未有过丝毫马虎。
《迎客松日记》
在树旁不足10平方米的工作间内,胡晓春的书架上摆满了《迎客松日记》。从1995年至今,这些日记本已经累积了140余万字。每一本都详细记录着迎客松的生长状况和保护情况,不仅为科研专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更见证了胡晓春对这棵千年古树的深情。
极端天气的考验
在胡晓春的守松生涯中,最难忘的是2018年的一场大雪。那年1月,黄山遭遇了罕见的暴雪天气,积雪厚度超过30厘米。为了保护迎客松,胡晓春和同事们冒着严寒,用竹竿轻轻敲打树冠,清除积雪,整整坚持了三天三夜。
守护者的感情
“这么多年来,迎客松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棵树,更像是一个家人。”胡晓春说。他每年有超过300天都在山上,与迎客松朝夕相伴。这种感情,让他在面对游客的误解时,也能始终保持耐心和微笑。
共同的守护
在黄山之巅,像胡晓春这样的守护者还有很多。防火小队队长秦志平每天要徒步3.5公里巡查;文化事业管理办公室的章静茹致力于保护黄山的摩崖石刻;园林局的工程师们则利用现代科技为古树名木建立3D数字模型。
坚守的意义
胡晓春曾说:“既要守好一棵松,更要守住一颗心。”这颗心,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是对工作的责任之心,更是对国家的忠诚之心。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黄山的54株古树名木得以长势良好,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着中国的生态之美。
14年如一日,胡晓春用他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守护者”。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更看到了中国人对自然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