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鱿鱼产量下降,中国渔业迎来新机遇
全球鱿鱼产量下降,中国渔业迎来新机遇
2024年,全球鱿鱼产量遭遇了近年来罕见的下滑。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全球海鲜市场的供应格局,也为相关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近日,上海海洋大学与中国远洋渔业协会联合举办的全球鱿鱼资源预测发布会,为业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中国在全球鱿鱼市场的重要地位
作为全球最大的鱿鱼捕捞国之一,中国在全球鱿鱼市场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最新报告,2023年中国鱿鱼捕捞量约为115万吨,年产值达到19.8亿美元。这一数字背后,是中国庞大的远洋渔船队——约1600艘渔船分布在世界各地进行捕捞活动,其中仅在阿根廷专属经济区外就有约400艘中国船只作业。
全球鱿鱼资源现状与挑战
然而,全球鱿鱼资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日本周边海域为例,2023年秋季繁殖种群的捕捞量仅为2.8万吨,冬季繁殖种群更是降至1.4万吨。这一下降趋势与气候异常和过度捕捞密切相关。2023年下半年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对鱿鱼资源补充量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2024年全球个别区域鱿鱼产量下降。
中国鱿鱼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尽管全球鱿鱼资源面临挑战,但中国市场却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据统计,2013年至2023年间,中国海鲜消费量年均增长4.4%,这一增速不仅超过了猪肉、家禽和鸡蛋,甚至超越了牛肉的增长率。消费者对高价值海鲜如虾、野生鱼类和深海鱼类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传统的鲤鱼消费正在被逐步取代。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对全球鱿鱼资源的波动,中国鱿鱼渔业正积极应对挑战。专家建议,企业应加强资源监测,及时了解全球鱿鱼资源的动态变化;同时,应注重产品定制化,满足年轻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此外,可持续发展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企业需要在捕捞和加工过程中采取环保措施,确保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院长陈新军教授在发布会上表示,虽然当前鱿鱼资源面临挑战,但随着海洋条件的逐步恢复正常,预计到2025年下半年,全球鱿鱼资源将有望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一预测为行业带来了积极的信号。
在全球鱿鱼资源波动的背景下,中国鱿鱼渔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科学的资源监测、创新的产品开发和可持续的发展策略,中国鱿鱼渔业有望在未来的全球市场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海鲜产品。